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长期以来,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为发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育人”价值与“立人”功能,文章应用案例分析法,综合小学语文实际教学情况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教学 内容进行梳理,通过讲解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学识,通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能力,通过落实五育培养学生 良好品格,从而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立识”“立才”“立人”的功能。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育人与立人,价值挖掘,功能体现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崇高 追求。然而,部分地区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育 人”和“立人”要素理解不透彻,致使小学语文学识 育人、才能育人、思想育人落实不到位。统编小学语 文教材内含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师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并 组织相关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良好品 格具有重要意义 [1]。下文结合教学案例,提出几点统 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建议, 希望为发挥小学语文“育 人与立人”教学价值提供参考。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育人”价值的梳理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该部分教学内容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注重对仁爱、民本、诚信、 正义、和合、大同等古代人文思想的呈现,如有利于 社会和谐进步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坚持不懈 的中华人文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 敬老爱幼传统美德的思想理念等。在统编教材中,该 类育人内容的载体如下:第一学段(1~2 年级)的《静 夜思》《池上》《小池》等古诗中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人文观念,《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等神话传 说中蕴藏着奉献付出的仁爱观念,《亡羊补牢》《揠苗 助长》等寓言故事中蕴藏着自省思想;第二学段(3~4 年级)的《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古诗词中蕴 藏着家国情怀,《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 豹治邺》《扁鹊治病》《纪昌学射》等历史故事中蕴藏着处世智慧;《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神话 传说中蕴藏的拼搏、坚持精神等;第三学段(5~6 年 级)《示儿》《中国少年说》等文言文中蕴藏着自强不 息的民族精神,《学弈》《两小儿辩日》中蕴藏着和合 思想等 [2]。
第二,红色文化内容。该部分教学内容以中国红 色历史、红色文化为主题,注重对理想信念、爱国情 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应用无畏等红 色精神的反映与赞颂。挖掘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红色 文化育人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国敬业、 社会责任感等积极的思想观念。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中,该类育人内容的载体如下:第一学段(1~2 年级) 中的《升国旗》《吃水不忘挖井人》《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等弘扬理想信念的文章;第二学段(3~4 年级)中《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延安,我把你追寻》等弘扬艰苦 奋斗精神的文章;第三学段(5~6 年级)中《圆明园的 毁灭》《七律·长征》等传递爱国情怀、弘扬斗争精神 的文章。
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该部分教学内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编排主题,注重对在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成就、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反 映,包括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 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与重大事件。挖掘小学语文教科 书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 和谐互助、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的能力。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 该类教学内容的载体如下:第一学段(1~2 年级)的《中国美食》《太空生活趣事多》等文章呈现 出经济发展、科技腾飞的理想景象;第二学段(3~4年级) 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呼风唤雨 的世纪》等文章传递社会和谐、科技发展的价值观点; 第三学段(5~6 年级) 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等文章传递的科学求真的价值观念。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立人”功能的体现
(一)立识:梳理知识丰富学识积累
教师应注重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基础知识的整理 与分类,通过呈现多类型语文知识开阔学生的语言学 习视野,达到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提升学生人文水平 的教学目标。下面,本文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教学为例,呈现知识梳理过程。
1. 梳理字、词知识
(1)梳理生字知识
将“博”“馆”“岭”“舱”等与场所名称有关的 生字整合到一起,借助场所名称帮助学生识字,加速 学生对陌生汉字的理解与记忆;将“荡”“满”等结 构易错的字整合到一起,通过对照的方式加深学生 对易错字的认识,使学生充分理解易错字的含义; 将“含”“迎”等应以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整理出来, 加 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以免学生写错字。
(2)梳理生词知识
梳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中“压” “垂”“挂”等动词,并收集表示动词的图片,通过呈 现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诗词语境,引导学生体会上述动 词的应用妙处;梳理《雷雨》中“黑沉沉”“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等 ABB 、ABAC 式词语,通过讲解词语 含义, 应用词语造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梳理《要 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中“忠实”“向导”“稀稠”等 词语的含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词知识。
2. 梳理句、段知识
该单元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要是 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教师 梳理该单元文章蕴藏的句、段知识, 并直观呈现出来, 有 利于学生内化语文知识,加深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对于“古诗二首”一课,教师可以强调“接天莲 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 东吴万里船”,指出诗句中的夸张修辞方法,并予以讲 解: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 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 辞方式。这两句诗中,诗人放大了莲叶的广阔、荷花的色彩、窗外雪景的辽阔,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对于《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教师可以单 独拿出其中“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北极星是盏路 灯”“大树也会来帮忙”等语句,指出语句中蕴藏的拟人、 比喻修辞方法,并予以讲解:拟人是一种把事物人格 化的修辞方法,使物体或动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 情感;比喻指的是根据两种物体的类似点,将甲物体 比喻为乙物体的一种修辞方法,又被称为打比方。
对于《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教师可以强调文 章末尾语句:“你看, 在太空中生活, 是不是很有趣?”指 出其中运用的反问手,并予以讲解:用疑问的形式表 达肯定观点的表达方法,看起来是疑问的形式,实际 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3. 梳理拓展知识
统编语文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内容 对古诗词文化进行了简单介绍。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古诗词知识的理解,教师有必要收集并整理适合二年 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知识,并呈现给学生。
比如,针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教师 可以梳理古诗中与荷花意象有关的知识。例如,荷花 又称为荷、莲、芙蓉、芙蕖、菡萏等, 在古诗词中, 荷 花以一种典型的意象存在:(1)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 如 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2)用来比喻女子美丽的容貌,如白居易《长恨 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3)用来比喻美好的理 想,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表 达了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立才:围绕素养培养关键能力
教师应从宏观教育角度出发,挖掘统编小学语文 教材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必 备能力。下面, 本文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 一课教学为例,分析围绕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实施“立 才”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播放《浪淘沙》朗诵音频,在引发 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联想的同时,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 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
(2) 在知识讲解环节, 抓住“笼罩”“灰蒙蒙”“横 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霎时,潮头奔腾而去”等 重点词句,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积累并学 会运用好词好句,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在鉴赏阅读环节,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 面, 说出作者描写潮水的顺序, 并指出文章写得生动、 优美的句子,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迁移训练环节, 指导学生借鉴《观潮》写法, 描 绘一处印象深刻的景观,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立人:落实五育培养良好品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指出小学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然而,目前 教师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立人”要素的挖掘程度不 够, 无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教学功能。 为此,教师应开阔教学视野,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的教育观点关联教材内容,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使学 生在活动中形成务实求真、实践创新的良好品格。
教学案例: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 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 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先后介绍了腊月初旬熬腊八 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除夕夜放鞭炮、 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拜年、在家接待客人、逛 庙会;正月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的系列活动。文章内容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内 容有着密切关联,教师可依此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 1:课后测评活动——在测评教学的过程中提 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教师可综合《北京的春节》文章 内容,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作答。
(1)除夕真正体现了过年的喜庆气氛,可以用热 闹来概括,请找出表示“热闹”的句子,并说出这些 句子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除夕的热闹?(如“家家赶做 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 许间断”等;从味、色、声上描述除夕的热闹。)
(2)文章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这种 写法属于什么?这种写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如详 写:通过详细描写让读者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等。)
活动 2:角色扮演活动——在传承古典文化的过程 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教师可根据《北京的春节》 描述内容,将班级作为“小北京”,设计父母、孩子、 祖父母、外祖父母、邻居、商贩等人物角色,组织学 生结合文章内容表演春节中的人物。比如, 腊月初旬, “孩子”帮助“父母”腌腊八蒜, 并将腊八蒜分给邻居, 培养学生邻里之间和谐互助的思想情感;小年前后,“孩 子”和“父母”到“商业街”购买年货,在采办年货 的过程中形成诚信买卖的观念;过年期间,“孩子”随 长辈去“亲戚”“邻居”家拜年,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 良好品格。
活动 3:劳动竞赛活动——在实践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认真劳动的高尚品格。教师可让学 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过年大扫除”劳育活动,安排 不同学习小组承担扫地、拖地、擦窗户、擦黑板、擦 桌子、打扫分担区等任务。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 师和各组代表负责检查各组劳动情况,并给予评分, 评分最高的小组获胜,奖励小红花。通过“评价 + 奖 惩措施”调动学生的劳动参与积极性。
活动 4:情感表达活动——在应用艺术手段表现春 节之美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美的品格。教师可带领学生 重读《北京的春节》,并提出问题:对于春节你有哪些 感悟?让学生用艺术手段(如绘画、剪纸、诗歌、作文) 表现出来,并说明作品创作的缘由。
案例分析:课后测评活动考查了学生对课上所学 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测评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基础, 达 到强化智育的效果;角色扮演活动融合了德育与体育 内容, 使学生在身体力行的“购物”“打扫”“拜年”的 过程中感受传统习俗的精髓, 形成乐善好施、诚信待人、 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劳动活动将劳育完美融合到《北 京的春节》一课教学中, 使学生在体验“除夕大扫除” 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劳动的观念;情感表达活动通过组 织绘画、剪纸、朗诵等活动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提 高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同时,在五育并举的 育人活动中,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 理解、体验、感知,实现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育 人”“立人”素材,通过梳理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 式呈现教材内容对丰富学生的学识,培养学生的关键 能力与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从整体角度出 发,综合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并 结合具体特点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学 习、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蕾.润物无声,育人有“道”:探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J].当代家庭教育,2021(33):167-168.
[2] 刘冬.育人有道 润物无声:基于德育渗透视角的小 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探索[J].语文新读写,2021(19): 84-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