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明确了要提升作业设计,鼓励作业的多样性。初中语文情境化作业是符合目 前教育政策的一种作业设计,这种作业形式是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事件,作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语 言的真实运用,作业的方法是要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支架,指引学生去完成作业的学习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 科核心素养能力。联系、运用、支架三位一体,是实践初中语文情境化作业的一个路径。
【关键词】语文情境化作业 联系 运用 支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 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为“双减“政策,文中的”双减“政策皆是这个 含义)明确提出: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 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 。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 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 罚性作业 。从这政策指引中可以明确,作业的形式应该 更加自由与多样化,可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而不应该 只停留在从前单纯地重复、机械式的作业 。这是对教师 的教学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也必须应时代的发展 要求落实好作业的设计,让作业成为课堂成效的有机组 成部分,真正落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又能提升 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笔者进行了初中语文学科 的作业设计实践,采用了情境化的作业设计 。初中语文情境化作业的形式是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事件, 作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的真实运用,作业的方法是要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支架,指引学生去完成作业的学习任务。
一、联系:激发兴趣,提升作业成效
在教授古文时,大家给学生布置的常规语文作业无 非就是背诵全文、抄写古文翻译、做练习册。这样的作业 布置的出发点其实就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以提高学生 的做题能力、背古文解释和翻译为做作业的根本出发点, 这是作业功能被窄化的表现。 忽略了作业作为学习的一 个重要环节应该也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同时,这样 的作业形式太过单一,根本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更是 会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个学习的生成就 应该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应该可以从多角度来给学生带 来思考和训练,更是要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持续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学习产生于 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经验, 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 经验出发,生长起新的经验。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重要一项—作业,应该要积极创设与学生已有认知相联系的学 习情境,通过引发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新的学习活动。
笔者在教授《答谢中书书》这篇古文时,就不再是把 作业设置为抄古文和翻译,把要解决的古文的字词句的 学习任务放在了情境活动中灵活地解决。根据这篇文章 本身是书信的特点,在上课之初就已向学生布置了这一 课的最终的学习任务,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并用现代 的书信格式写出一封现代版的《致谢中书的一封信》,书 信的内容除了原文中山水风景的描写,还可进行合理的 想象自己添加内容, 让这封书信更贴近我们的现实生 活 。 因为给朋友写信是属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 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对这个最终的作业显 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同时在写信的过程中完成了《答谢 中书书》一文的古文翻译任务,学生还进行了一次书信 的实用文体的训练。对于书信中朋友间互动内容学生进 行合理地想象可以展现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有的学生会 想象作者还会介绍美食,所以学生去查找了陶弘景家乡 的美食;有的学生想象作者可能会通过美景的介绍宽慰 失意的友人 。各种不同内容的续写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又轻松地完成了对文本字词句和主旨的理解。
运用情境式进行语文作业的设置,让书本内容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了联系,可以让学生更高效地完 成课堂学习的任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 同时也可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提升作业的 成效 。让作业真正与课堂教学更好地融合,让作业既是 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也拓展学生的见识、提升思维,更 是减轻了作业的负担。
二、运用:建构有意义的知识
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合一的学科特点,语文核 心素养其中之一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 。 因此,检验语文 的教与学的成效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学生是否能在 真实环境中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例如《梦回繁华》一 文的语言比较典雅,多用四字词语,让这篇说明文充满了一种文学的气息,于是有老师在布置这一课的作业就 是摘抄本课的四字词语。这个作业可以让学生进行词语 的积累,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 。但只是摘抄词语并不代 表学生真的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更未必知道在什么场 合使用才是适合的 。这与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语言建 构与运用”的本质相差甚远。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 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 也就是认为学习 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对知识意义进行建构加工, 知识可能通过情境化的活动不断向前发展。这种有意义 的知识建构只能发生在真实的活动中。这就是说知识在 真实活动情境中的运用才可以建构有意义的知识,而帮助学生建构有意义的知识就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基 于以上的理论认知,笔者把《梦回繁华》的摘抄本课四字 词语的作业做了以下的修改:
作业名称:真人讲解《清明上河图》
作业说明:为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视频配音 。根据课文内容来组织自己的介绍说明语言,对《清明上河图》 进行说明介绍,在说明介绍过程中一定要在相应的画面用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作业要求:注意介绍的顺序,语言要准确而典雅。
这个作业的设置既完成了原来作业中的词语积累的学习任务,更是可以让学生在视频讲解中实现了真实 运用课文上的内容。说明文的学习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和文章一致的真实的情境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学生在介绍说明配音中让课文典雅的四字词语在真实情境中运用。 学生在这样的词语运用中让字词从书本走向真实,走向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体系,在以后遇到相类似 情境学生才可以调动这些词语来使用。这些效果是单纯 地把字词摘抄在本子上无法达成的学习任务。
三、支架:完成情境作业的指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 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针对这个要求,大 家的理解以为只是指课堂的教学,却忽略了作为学习活 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的作业也应该要符合这个要求。因 此,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结束,作业 只是学生的事情 。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引下,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不断提供和调整给学生的支架。因 为学生的作业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而不是课堂 教学的结束 。所以老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更 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支架以更好地完成作业。
在教授《列夫托尔斯泰》一课时有老师创设了这样 的一个情境作业:你作为一个活动的主持人,写一段开 场白介绍茨威格和列夫托尔斯泰两位作家。这个作业创 设的情境是真实可行的,可以训练学生实用文体的写作 能力,可以训练学生灵活多样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激发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笔者却发现学生完成这个作业 的质量不理想。而这当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个作业其 实是脱离了《列夫托尔斯泰》一课的文本,同时在没有给 学生提供更多的助读资料和写作指导等学习支架,学生 在完成这一项作业时会变得茫然而无从下手,不清楚两 位作家的特点与成就,更加不知道主持人的开场白是怎 么写的 。针对以上的这种情况,笔者把这个作业要求作 了以下的调整:
作业名称:感动世界的人物颁奖词
作业说明:根据课文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 特点和茨威格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评价。
参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为列夫托尔斯泰 获得“感动世界人物奖”写一段颁奖词。
作业要求:语言简洁凝练,能突出列夫托尔斯泰的 特点与贡献。
为了让学生可以顺利完成这个作业,笔者给学生提 供了两份助读资料,一份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 词,一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经历和成就 。有了这两 份助读材料作为这份作业的支架,学生完成这份作业就 获得了更多清晰的指引。助读资料之列夫托尔斯泰的主 要成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句“善于观 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 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助读资料之“感动中国十大 人物”颁奖词让学生有了写颁奖词的学习模板。
在杜威看来,学校的作用就是设置一个环境让学生 进行活动,让学生进行作业 。语文情境化作业中创设的 情境有时不是来自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一种社会 经验,这个时候就更需要教师为其学习提供支架作为完 成这个情境作业的指引了。
四、结语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开,对原有的教育教学都 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对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原有的一些陈旧、低效、单一的作业模式 是势在必行的,作为一线教育者更应该积极应对新的教 育形式开展新的作业设计研究。语文作业是学生一项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承担着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书本 走向生活的任务, 是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重要手段 。语文情境化作业就是一种比较高质量的作业模式, 笔者的实践研究从操作层面上探索了“双减”政策对于 作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籍欢欢 .支架 ·整合 ·情境 ·评价—提高作业设 计质量的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32):16-18.
[2]陈忠玲.文学文本阅读中的语文作业设计[J].中学 语文教学,2019(12):16-18.
[3]尹梦楠.初中语文课外作业情境化设计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