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随着“全民健康”概念的提出, 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文章利用方差分析、对比分析的方法, 对泉州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体育锻炼存在性别差异, 大学生体育锻炼及其心理健康, 对城市全民健身策略产生重要影响。文章提出要创新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路径, 推进大学生体育人口平衡发展;要做好全民健身策略的顶层设计, 推进全民健身平衡发展。
关键词:
体育锻炼; 性别差异; 心理健康; 方差分析;
基金: 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年课题重点项目“泉州建设‘海丝’先行区背景下全民健身策略研究——以泉州大学生体育人口调研为例” (编号2015C0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初, 我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群众体育现状调查, 在调查基础上确定了中国体育人口的标准是:每周至少锻炼3次, 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运动负荷强度在中等以上。[1]
杨洋在《大学生体育人口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健康促进策略研究》中指出, 男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维度分值明显低于女生, 鉴于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在大学生体育锻炼性别上的差异, 要采取针对性干预;[2]何建文在《体育人口理论研究评述》中指出体育人口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体育人口的概念, 以体育人口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体育锻炼频率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3]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对泉州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性别差异、体育锻炼频率、参与体育项目的不同选择进行了具体分析, 利用对比分析和数学中的方差分析, 研究体育锻炼的性别差异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发现体育锻炼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水平有直接影响, 提出改进体育锻炼性别差异及其心理健康的路径建议。
二、基于体育锻炼性别差异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本文以泉州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 选取泉州市10所普通高校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2000份, 回收1947份, 有效问卷1918份, 把每周运动三次、每次三十分钟以上的学生作为有效运动频率指标进行对比, 采用SPSS19.0、Excel2003、方差分析, 参考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调查报告, 对回收问卷、访谈资料以及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一) 男女生锻炼频率状况
由于身体素质、生活习惯不同, 男女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明显不同, 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也不尽相同。

表1 男女生锻炼情况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 体育锻炼有着明显的男女差异。符合国家对体育人口定义的男生占男生总数的31.1%, 符合体育人口定义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21.3%, 受调研的1918名学生中体育人口数为504名, 占总人数的26.3%。这说明, 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男女比例失衡, 女生运动兴趣较低, 且泉州大学生体育人口低于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全国体育人口33%的水平。因此, 对学生体育锻炼频率进行有效引导, 尤其是女生的健身指导, 应成为学校重点体育工作之一。
(二) 不同体育项目男女生参与情况
对不同体育项目, 男女生参与的兴趣和爱好有所不同。表2为不同性别对参与不同体育活动习惯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于泉州各高校调研相关数据。

表2 不同性别的体育习惯统计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 对篮球、网球、游泳等项目男生参与比例远高于女生, 而羽毛球、跑步等项目女生的参与比例较高。这说明, 男生在选择体育活动时倾向于运动性较强烈的, 而女生更倾向于舒缓型运动。
(三) 男女生参与体育项目的心理状况
男女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选择的运动量、运动频率不同, 会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同。运动量越大,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明显。因此, 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常较好, 这也得益于男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身心体质都比女生好。

表3 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心理健康状况:男生出现心理障碍的较少, 82.3%的男生心理很健康, 女生只有72.6%。此外, 女生严重心理障碍的出现几率有2.2%, 男生仅有1.5%。以上数据来源于对泉州大学生的调研, 参考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
(四) 不同性别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当两个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趋近于1表示二者正相关, 反之, 接近于-1表示二者负相关。利用SPSS软件对表3相关数据分别进行分析, 得出表4。

表4 锻炼频率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4可看出, 男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育锻炼频率均显著相关。对男生而言, 其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频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79, 而女生的为0.914。可见, 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体育锻炼的影响更为明显, 为此应鼓励女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基于方差分析法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测试的影响分析
对经过体育锻炼的人与未经过体育锻炼的人的心境状态和心理健康测试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比较经过体育锻炼和未经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指标量, 同时利用MATLAB软件对泉州大学生的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指标调查进行分析, 得到方差分析数据表5、表6。

表5 心境状态分析表

表6 心理健康分析表
上述方差数据显示, 无论是心境状态还是心理健康检测指标都受到体育锻炼的影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 其心境状态的各项指标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有显著差异, 后者水平明显比前者低;受心境状态影响, 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也呈现出显著差异, 在进行体育锻炼后, 学生的各种焦虑、心理障碍倾向都明显降低。
四、改进体育锻炼性别差异及其心理健康的路径建议
一要创新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路径, 推进大学生体育人口平衡发展。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生理有积极影响, 性别差异的锻炼频率和项目兴趣对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也有不同影响。因此, 学校体育工作要遵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规律, 严格执行教育部体育课程要求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根据学生生理特点进行男女分班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课时, 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技能的指导;坚持引导学生形成的终身锻炼意识, 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健康理念;提倡校际间场馆共享、网络互联, 使大学生能共享周边体育设施;培养校园课外活动体育指导员, 培育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对男女生的运动指导区别对待;更好地创新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路径, 推进大学生体育人口平衡发展。
二要做好全民健身策略的顶层设计, 推进全民健身平衡发展。政府要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 做好全民健身策略的顶层设计与全民健康宣传工作;落实体育精准“扶贫”, 缩小城乡体育共享设施的差距, 实现体育强弱城区的社区体育辅导员的交流以及体育互联网共享机制;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工作, 把更多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新改编成校本教材, 加强对学生体质测试的支持, 监管力度要以区域特色为基础, 扎根本土开发、制造, 布局适宜当地文化、不同性别差异的公共体育设施, 努力使泉州体育人口的水平超越全国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东.《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年) 》实施效果评估总体情况公布[N].光明日报, 2015-12-24 (09) .
[2]杨洋, 韩雪.大学生体育人口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5, 25 (3) :53-56.
[3]何建文.体育人口理论研究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12) :1617-1619.
《体育锻炼性别差异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06/2018080607545625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