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学生在《基因工程原理》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表现,并结合学习成绩评价大学男女生的学习状况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大学男女生在课程学习目标和喜欢程度相一致的情况下,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上课到课率及影响因素、对授课方法和理念的满意度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女生的期末成绩要远远优于男生。高校大学男女生的学习差异可能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和就业压力等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课程的重要性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和多媒体课件存在明显的关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和引导,培养大学生理性、健康、自信、好学的积极心态。
关键词:性别差异;大学生;学习状况
本文引用格式:彭晓燕,等.高校大学生学习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13):166-16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理科大学生中女生的比例不断增加,高校教师普遍感受到女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要优于男学生,尤其是近年来考取研究生的女学生比例越来越高。笔者所在高校的生物与工程学院开办生物技术和化学生物学两个理科专业,近三年招生的男女生比例比较均衡,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相当或略多。依托医学院校开办的这两个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包括医学、化学和生物学相关课程,其目的是将医学与生物学或化学有机结合,培养生物医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能够为人类面临的众多医学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从而对《基因工程原理》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较高。此外,鉴于专业课程的专业术语及概念多且抽象、内容枯燥难懂的问题,笔者从2015年开始对这门课程开展基于过程演示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改革,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可度很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1,2]。在2014和2015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在线匿名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重要性、学习目标、喜欢程度、上课到课率及影响因素、课程难度系数等的认识和看法,并评价授课内容、授课要素、和教学综合满意度,共收到有效问卷调查211份,其中男生94份,女生117份;女生全部参与问卷调查,男生参与度约为89%。同时,本文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析影响男女大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的影响因素,为以后的专业课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一 不同性别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识
通过学生对《基因工程原理》课程的认识调查分析(表1),男女生在喜欢程度上表现基本一致,非常喜欢该课程的女生略多一些,但没有男生表示不喜欢。男女生的学习目标也保持一致,分别有94.68%的男生和96.58%的女生的学习目标集中在掌握基本概念、拓展专业知识和帮助今后的就业或深造。在教学内容难度系数上,男生的比例较女生高,这可能与学生的到课率和学习时间有关[3]。在课程的重要性方面,有95.73%的女生认为很重要,高于男生20.20%,但并不是因为女生对该课程更有兴趣,而是认为该课程是专业课。而且,学习目标中也有更多的女生希望通过该课的学习有助于今后的就业或深造,结合刘莉云和韩沈超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相对较差的现状[4],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表现出较大的就业压力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选择和认识上更加理性。
二 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表现
相对男生来说,更高比例的女生认为有必要在上新课前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复习,而且全勤的女生比例达到86.32%,高于男生21.43%(表2),表明大学女生的学习态度更好,同时具有更强的主动学习动机。除了首要考虑的是课程重要性外,影响大学男女生上课的外在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男生更多的是考虑对课程是否有兴趣,而女生在教师授课吸引力和对上课老师的喜欢这两个因素方面均超过男生10%以上比例,这反映了大学男生更多的是从自我考虑,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小,而女生则表现出理性和感性的矛盾性格,一方面需要理性思考自己的学习处境和未来的就业状况,另一方面则期望凭着自己的感性或喜好来决定自己的学习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上课老师点名只会影响少于1/3的男女生考虑是否上课,说明高校学生普遍希望拥有独立的人格,也提示高校提高学生到课率的落脚点在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基因工程原理》的授课要素,近一半的学生比较满意的是老师的讲授方式,因此,高校教师需要练好内功,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1]。除此之外,女生在授课内容方面满意度更高,而男生在多媒体课件方面满意度较高,印证了女生上课时更多的是关注于教学内容本身。
三 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基因工程原理》课程学习后,绝大部分学生主观上认为授课内容比较合适,能够学懂基础知识,但有3.19%的男生觉得内容太简单,不能满足对知识的需求,这说明有少数男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强,而且比例高于女生。对授课老师的授课方法、理念、态度等综合满意度的评价方面,男女生的整体满意度都比较高,分别为84.04%和88.08%,而且女生有一半的人表示很满意。在期末成绩方面,大学女生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87.06%女生的成绩集中在优秀和良好档次,比例均高于男生20%以上;大学男生的成绩主要集中在60-89分之间,而且不及格率达到2.83%。在学习效果上的巨大差异表现应该与男女生对课程的认识和综合满意度有直接关系,还可能由以下三个方面原因引起:一是女生的学习态度更好,平时上课更认真,学习时间更多,所以课程学习的基础比较稳固;二是女生有更强的学业成就动机和潜在的危机意识,备考更加积极;三是大学期末考试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女生读书的兴趣更高[5],而且在记忆力方面占据优势。
四 结论与建议
高校大学女生学习更加用功,学业成绩更好,一般将其简单的归结为男生比较贪玩,而较少去探究大学女生主动学习动机的缘由。笔者通过在《基因工程原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调查分析发现,女生由于更强的学业成就动机(或自尊心)以及就力压力等潜在的危机意识,对专业课重要性的认识和细分的学习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她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在平时学习和备考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对课程的兴趣、教师授课方式和吸引力、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都能影响大学男女生的学习兴趣,但女生能够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更多的关注授课内容本身,力求获得较理想的考试成绩。为此,笔者希望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出发,在培养过程中凸显男女生各自的性别优势,着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1.社会方面,要让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里面均有男性和女性的身影,男女比例均衡更有利于行的发展,而且工作中男女搭配能够发挥女性在艺术型、社会型等方面的优势,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我们应该依据学生的性格和学习特点合理引导和支持他们学习感兴趣的专业。更重要的是,社会舆论和家庭教育应该引导男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上承担均等的责任和义务,让企事业单位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担当,尽可能地消除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充分尊重和保障工作女性的生育福利,切实缓解大学女生内心潜在的就业压力。
2.学校方面,在招生政策制定时对于性别数量差异比较大的专业学科可以考虑适当给予招生倾斜,让各专业的学生比例趋于平衡。其次,学校需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培训,首先让教师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认同和形成校园内实质性的同女平等,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代代学生。学校还需要加强学生管理和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并约束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等现代电子产品,提升大学生特别是男生对学业的重视程度。若给班级同时配备辅导员和学术班主任,尽可能分别为一名男教师和女教师,这样有利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在平时关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独立人格。在就业指导上,学校应制定有效的方案和措施,一方面对女生和男生给予有区别、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需加强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沟通,充分保障大学女生的就业发展机会。
3.教师方面,高校教师需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学习让自身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将科研成果、学术前沿动态和社会需求知识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改变传统单调的授课形式,提高教学艺术性,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学生方面,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大学生就业已全面实现双向选择就业,因此,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人生前途无忧,大学生要摒弃大学阶段以玩乐为主、“60分万岁”的错误观念。相反,在最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期,大学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在学习过程中沉淀自己的专业基础,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自己在自立生活、时间安排、心理调节、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争取成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与此同时,大学男生需尽量培养自己外向型的性格,积极参加社团和班级活动,端正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控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睿智而谦虚的人;而女生也需要认清自己在艺术型、社会型等方面的性别优势,对自己的未来保有足够的信心,适当弱化未来就业引起的学习和心理压力,同时需要从传统的观念中摆脱出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刚柔并济、果断自信、坚强独立、豁达开朗的性格[6],为将来更好的完成工作和开拓事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晓燕,王赟,曾柱,等.多媒体课件与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45):234-235.
[2]胡祖权,彭晓燕,王赟,等.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235-237.
[3]陈太博,毕新华.大学生男女群体学生成绩差异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03-106.
[4]刘莉云,韩沈超.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7):91-92.
[5]徐爱林.大学生阅读状况性别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7):318-319.
[6]徐家美.浅析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我国普通高校知识女性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7,(25):86-87+1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