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科学有效教学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01 22:44: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 。科学课程是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 小学科学这一学科的综合性较强,该科学习注重调查研究,以生活为原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将实际问题与科学知 识相结合,组织学生围绕“项目”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结 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简要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评价应用。

【关键词】教学评价   小学科学  项目化学习  教育实践

项目教学法体现了学生思维从简单到复杂、由整体 到细节的思维发展,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小学科学教学评 价能够反映小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水平和发展过程。在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需 要与时俱进。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该主动思 考:  我们是否有能力按照课程标准来进行课程的改革? 与新课改的要求存在哪些不足?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否得 到实质性的提高?  因此,我们也要深刻研究现如今的教 学现状,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评价,通过项 目教学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值得关注 的新趋势。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评价现状分析

(一)评价内容片面化

所评价的内容应趋向于综合全面化,不仅要评估学 生的科学素养,也要对学生日常进行定向的记录来观察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理解相关的科学概念、对科学知识 的理解等方面进行衡量,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现如今大部分教师都 受应试思维的影响,以成绩论高低,对学生的评价较为 片面,所以也无法根据这一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 判。

\

(二)评价主体单一化

多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原来的自然课程转向 了现在的科学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被视为 “副课”仍是不争的事实 。  由于它对学生的入学影响不 大,缺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重视程度也有待加强, 所以学生自评的参与度也不高,所以评价主体只有老师 这一身份,是较为单一的。

(三)评价方法单调化

由于部分教师的科学课程教学质量不高,评价意识 不明显,评价语言苍白,对学生表现的评价不具体,不能 真正反映学生的情况,学生很难客观地了解自己,也不 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评价方法通常是以考试为基础来评价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 。评价方法单一,评价 内容片面全面,  不能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 趣,也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能达到形成 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四)评价时机单一

学生的评价仅限于课堂教学或期末考试。这种单一 的评价不能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从 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看,不能在一个时间点上评价事物的 整体发展 。  随着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发展,评价机会应 该贯穿于科学学习的全过程。要注意把握和把握评价时 机。当然,要抓住评价的契机,教师还需要从提高自身素 养、更新评价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努力探索。

二、小学科学项目化评价方法

(一)背景评价


小学科学学科的项目化评价可以首先从背景进行 分析,此处提到的背景是指教师在教学前所进行的科学 材料准备及课前资料展示准备等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项目化学习的首要评价就是根据教师的准备性工作进 行相关教学资料评价,从而通过丰富的教育资源来为学 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项目化学习空间,所以,背景评价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该课程适用于什么年龄阶段的学 生;该课程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如实;科学课程在学生 的学科学习中处于何种地位,内容的选取是否容易被学 生接受以及教育目标是否符合我国对小学生科学学科 的要求。

(二)输入评价

应该定期对开展小学科学这一学科的学校进行调 查,对教职工的素质能力以及学校所具备的教学设备资 源等都要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利用学校的现有资 源对课程进行充分的备课。整体评价也应该从设施是否 完善、能力是否达标、设计是否全面来综合进行考量。

(三)过程评价                                                       

1.教师评价。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还不能处于一个较完整的阶段,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显得 尤为重要,对学生的后来性发展也起到了较高的转折作 用。笔者在这里比较推荐老师们使用夸赞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可以在一个愉悦的心情中对小学科学课程产生 更加深刻的理解以及兴趣发展。当然,赞扬不能随意。我 们必须“表扬到点子上”,这需要以下几点:及时恰当,面 向全体学生,真诚相待 。首先,在探究过程中,也要观察 学生是否能够灵活地用大脑进行思考,是否参与了探究 过程。是否具备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其次,在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方面,  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习科学的兴趣、 强烈的学习动机、如何在学习和交流中合作、是否具有 对自然进行保护的责任和意识,是否有为社会做贡献的 责任感 。第三,在知识,掌握方面,也要对学生对概念掌 握情况进行随时检查 。看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能否将学 习内容记忆。当然,表扬只是刺激学生进步的手段之一, 而不是全部 。在表扬学生时,只要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 个性、思想倾向和发展可能性,找到适当的表扬机会,采 取适当的表扬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发展 。对于最终的 评价,教师应该综合考虑,不将学生的缺点放大化处理, 盲目地抓住缺陷去扩大它,这样的评价不仅是每个学生 都无法接受的,而且对于未来的教育生活也是一个极大 的打击。例如,在“油菜花的盛开”一课中,学生观察油菜 花的成分,回忆凤仙花的成分,谈论油菜花的成分和各 个部分的名称 。  当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部分的名称时, 老师会评估他们的行为并问:  如何写下每个部分的名 称?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画一朵油菜花,在旁边写下每 个部分的名字,拍一张照片,然后在旁边写下每个部分 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把每个部分的作文写在一朵油 菜花上,进行交流和展示,教师和学生参与评价。这些教 学设计虽然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却能够直观地反映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将教师的带 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发挥出更好 的教学效果。

\

2.学生评价 。  以学生互评为例,我们可以采取小组 合作的形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较多,为小组合作提供 了良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人作业、课堂 表现和与学生相处情况,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像这种 评价形式一样,学生完全是主体,这样学生可以在相互 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在与他人的比较中 反思自己,  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此时,  我们的老师应该在评估学生时给予适当的帮助, 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评价 。否则,学生评价很难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这必然导致这种形式的流产 。这种评价方 法必然会使学生更加重视科学实验和小组合作,从而实 现高效课堂。

3.家庭评价。让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其 实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  但是在目前的社会教育上,我 们可以看到,家校共育是最能够快速提高学生学习成果 的一大途径,所以家庭评价参与到学生评价中是必然的 趋势。一些科学的家庭作业,如课外实验和课外拓展,可 以让家长对学生的功课进行指导,顺便检查孩子的作业 是否完成,教师也可以通过家长的评价来对学生的课外 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同时来合自身,给学生作出 最全面的评价。

4.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作为教育者,也要接受 评价。首先,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的评价,并予以 接受 。学生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学生也在 观察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有创新点,能否吸引自己 。在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人文关怀,教师的指导是否有用,写 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也 应接受其他教师的评价,其他教师要对被评教师的教学 计划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优秀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存在。更重要的是,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是否积 极与家长沟通,  是否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传递给家 长,这些都是对教师评价的考核 。教师的责任就是为人 师表,教书育人,所以也要对各方面的评价予以接受,来 不断地提醒自己,反思的同时也要不断进步。

(四)成果评价

在进行了如上的评价过程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 特性,  学生在最终的发展成果定然是处于不同程度上 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步就需要将学生不同的教育成果 最终结论进行总结,将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教育成果分别 整理成学习手册,在学习手册中记录学生的成长以及不 足,将学生的不足进行综合性整理,为家长及学生进行 分发,共同商议专项教育策略,从而在未来的学习生活 中可以在学生不足的方面进行多方位辅导,进而达到核 心素养的综合能力提升,达到更加高效的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化教育评价方法对于小学科学课程 的促进具有极深刻的意义,也为小学科学课程的下一步 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评价基础,希望广大的教育同行可以 在本文中得到一定的评价体系构建建议,在未来的发展 过程中,不断加强项目化学习理论的构建,从而为我国 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伏衡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5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