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应促进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基于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实施的, 必须促进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 促进教师从“课程执行者”向“课程领导者”的转变, 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领导力。教师价值观的转变才是课程改革最根本的转变。
其次, 创新校本研修机制。当前学校教研组多以学科为单位开展校本研修、集体备课。传统文化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学校应该改变过去的校本研修模式, 从机制上促成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共同备课。
再次, 整合课程资源, 促进资源共享。学校应提高课程资源意识, 不断丰富和完善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资源研发与共享, 如建立研究团队, 以分工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研发。还可以广泛搜集、筛选校外课程资源, 为学校所用, 促进教师传统文化教学效率的提高。
最后, 重新确立传统文化课程的评价标准。当前一些地区的中高考试题及模拟题在各学科中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这种导向对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不能说没有积极的影响, 但更应该关注传统文化课程评价标准的确立。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习过程, 从关注知识的掌握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传统文化课程化道路从目标、内容、实施到评价应该是完整的有机体, 但目前对传统文化课程的评价还非常薄弱。学校只有不断探索传统文化课程的评价标准, 才能确保传统文化课程化的完整实施。
总之, 无论从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课程建设的背景以及传统文化自身来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无疑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要进行传统文化课程化实施, 就要从宏观上进行顶层设计, 从微观上进行分主题教学, 还需要不断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 创新机制以保障课程化实施, 这需要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 2017-10-18.
[2]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社科[2014]3号) [A].2014-3-26.
[3]颜明仁, 李子建.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校文化、教师转变与发展的观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1.
[4]裴娣娜.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2)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实施策略》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04/2018080411494884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