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技术方面。技术维度所有评测项的均值都高于4.15分, 且标准差较低, 说明学习者对技术在学习中的作用有较高认同度, 并对学习中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自信心。大部分学习者认为, 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MOOC等设备或技术是使学习更有趣和更有吸引力的另一种选择。可见,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网络学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别是随着MOOC兴起, 免费优质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容易获取, 大学生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展非正式学习也日趋普遍, 这些都为大学生获取技术应用技能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SPOC学习态度的描述性分析发现, 大学生整体的SPOC学习态度良好。其中, 技术维度得分最高, 但对在线学习管理的信心相对不足, 主要表现为:对SPOC学习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认识不足, 对在线学习时间管理的信心不够。学习者对课堂教学的依赖性越强, 对在线学习的态度就越消极, 即相对于在线学习而言, 部分学习者更喜欢在传统课堂上面对面地和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
(二) 建议
第一,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SPOC学习观。大学生的SPOC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其学习意愿和学习效果。SPOC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要求学习者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事实上大部分学习者对SPOC学习所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认识不足, 对在线学习时间管理的信心不足。这种消极的SPOC学习观与SPOC学习内在要求之间产生的心理反差可能使学习者产生畏难情绪, 从而导致SPOC学习动力不足。因此, 教学管理者应在SPOC课程学习初期帮助学习者了解灵活多样的SPOC学习方式, 引导学习者客观认识SPOC学习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协调好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时间, 找到切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以形成积极、正确的SPOC学习观。
第二, 为大学生的线上学习创建良好的情感学习氛围。学习者对课堂教学的依赖性越强, 对在线学习的态度越消极。而SPOC学习中的大部分课程内容是通过线上学习来完成。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全新的SPOC学习模式。研究发现, 在MOOC交互式在线学习活动 (如视频讲座、在线测验、在线游戏、在线小组讨论等) 的协助下, 合作学习程度越高的学习者感受到的社会存在感越高, 情感支持是减少学生线上学习孤独感的重要因素。[11]因此, 学校和教师应该在加强软硬件设备支持的基础上, 建立有效的师生线上线下沟通机制, 创建良好的社会情感交互氛围。
第三, 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SPOC在线学习管理能力。大二学生在校学业繁重, 需要学习的课程较多, 在线学习管理能力经受多重考验。学习者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管理的认识不足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因此, 在SPOC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与学生保持畅通的交流渠道, 扮演好协助者、促进者和答疑者等角色, 为学习者的在线学习管理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不断唤起学习者对SPOC学习的责任意识, 提升其在线学习管理能力。如, 教师利用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SPOC课程学习指南, 建立常见问题答疑数据库;通过定期会面或在线交流等方式鼓励和协助学生自主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节奏, 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文章通过五个维度研究了大学生SPOC学习态度, 以期进一步了解学习者SPOC学习的动机及效果。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条件有限, 仅将大学全日制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可以扩大至其他年级甚至是远程学习者, 这些组别的学习者SPOC学习态度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因此, 下一步研究应扩大样本研究的范围, 选定一些典型的特定群体, 如按照性别、学科、年级和生源所在地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对群体分组并进行对比研究, 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群体学习者的SPOC学习态度, 为后续广泛开展SPOC有效学习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黄光芳, 吴洪艳, 金义富.泛在学习环境下SPOC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5 (5) :50-57.
[2]Fox A..From MOOCs to SPOC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3 (12) :38-40.
[3]吕静静.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新内涵探究——基于SPOC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5 (3) :72-81.
[4]贺斌, 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3) :22、23.
[5]陈然, 杨成.SPO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15 (5) :42-47.
[6]Mozelius P., Hettiarachchi E..Critical Factors for Implementing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Education, 2017 (1) :4-18.
[7]Boelens R., Wever B.D., Voet M..Four Key Challenges to the Design of Blended Learning: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17 (22) :1-18.
[8]Al-Busaidi K.A., Al-Shihi H..Key Factors to Instructors'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in Blended Learning.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 (1) :18-39.
[9]Tang C.M., Chaw L.Y..Readiness for Blended Learning:Understanding Attitu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Society and Education, 2013 (2) :79-100.
[10]Iqbal S., Bhatti Z.A..An Investig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Readiness towards M-learning Us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015 (4) :192-198
[11]So H.J., Brush T.A..Student Perception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ocial Presence and Satisfaction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Relationships and Critical Factors[J].Computers&Education, 2008 (1) :318-336.
《大学生SPOC学习态度实证研究》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31/20180731072252956.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