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而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存在教师培养实践性缺乏的问题。U-G-S教师教育模式通过协同建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共建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实行协同育人的“双导师”制,联合开展职后教师培训,能有效地培养和提升职前职后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U-G-S教师教育模式;教学实践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师
本文引用格式:郑秋萍.U-G-S教师教育模式下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4):103–104.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而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存在弱化教育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分离、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脱离等问题,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对教师教育的要求。强调课程实践性和反思性已成为21世纪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教育课程应“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该标准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关注教育教学实践,重视教师实践和反思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体现了“实践性取向”的教师教育基本理念。随着实践性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的确立和深入人心,U-G-S(高校—政府—学校)协同育人机制下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一“U-G-S”教师教育模式
我国的“U-G-S”模式起源于美国的PD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模式。随着PDS模式在中国的传播,首都师范大学进行了第一次PDS模式尝试。之后,东北师范大学等诸多师范院校建立了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U-G-S模式在我国教师教育领域逐步兴起[1-3]。2014年,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规定“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U-G-S”教师教育模式是在教师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师范院校、政府、中小学三方面组成合作共同体,以中小学校为实习基地,创建教师教育实验区,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构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体系,促进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全面对接,实现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4]。“U-G-S”教师教育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具有三个方面显著优势:一是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促进三者融合,实现共同发展。二是打破大学、政府、中小学校之间的壁垒,建立开放式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三是突出实践性的教师教育培养理念。
二 U-G-S教师教育模式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一)协同建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
U-G-S教师教育模式将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研究的优势、中小学校教育实践的优势、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的优势有机整合,共同开发设计与实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以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我们与玉林市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联动合作,形成了“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外国语学院规划与指导实践课程的设计及实施;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给予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中小学校建立教育见习实习保障制度,选派优秀教师担任部分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指导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师范院校、政府、中小学三方共建与实施的“U-G-S”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为师范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资源,保证了师范生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实现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深度融合,体现了实践性取向,促进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共建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推动了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合作共建、互利双赢。近年来,玉林师范学院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不断扩大合作。玉林师范学院与玉林市教育局、贵港市教育局签署了共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协议,形成了U-G-S教师教育师资协同培养长效机制。2017年玉林师范学院获得了11个第一批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建设实践基地,上级下拨的“强基”计划经费用于改善基地见习实习条件。
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与我校其他学院一样,共享这一协同育人机制,与20多个中小学合作共建了英语学科实践基地。教师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见习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一线课堂,体验、感受、实践和反思,有利于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前是集中一次进行一周或者两周的教育见习,现在随着U-G-S协同育人共建实践基地的合作不断扩大,学生教育见习的次数增多了,见习的时间延长了,教育见习从大一到大三,每学年一次,每次一周。通过到实践基地的实际考察,学生对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及其教学改革动向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观摩课堂教学、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和课堂教育活动,学生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验。
教育见习实习是提高和检验教师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从见习实习中可以发现教师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近年来,广西进一步推进全区中小学课程改革,广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师生们在观摩了玉林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评选活动之后,都深深感到我们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小学了。现在玉林市中小学已经普及了电子白板,但我们的很多学生连电子白板都没有接触过,学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非常欠缺。目前学校可供学生试讲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电子白板非常少,而且版本较低。同时,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很欠缺。玉林师范学院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在2019年4月决定开展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能力提升行动,以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我校教师现代化教育能力。
U-G-S教师教育模式下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方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师范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为师范生提供见习实习平台,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可以为地方政府、基地学校提供人才输送渠道,推动基地学校健康发展。
(三)实行协同育人的“双导师”制
实行协同育人的“双导师”制,实行校内导师(高校指导教师)与校外导师(中小学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实践的“双导师”制度。研究发现,“双导师”制能够深化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促进师范生教师师德养成,提升师范生职业素质,有利于师范生未来就业选择[5]。校内导师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厚实的英语课程与学科理论素养,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两者结合,强强联手,不啻为一条师范生培养的有效路径。高校指导教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组成合作共同体,共同完成教师教育的培养和培训任务。中小学指导教师为师范生上示范课、开讲座,指导师范生的教学设计、备课、说课、讲课,参加听课和评课。高校教师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与中小学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参与听课、说课、评课活动,指导师范生完成各项模拟教学、见习、实习、研习任务,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校内外导师共同商讨、精心指导师范生参加教学技能大赛,三方都获益匪浅,教学相长。在高校教师的指导下,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开展同课异构,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双导师”通过大学四年全学程共同指导师范生进行理论学习、教育见习、模拟教学、自主研习、教育实习,帮助师范生积累教学资源,学会教学、课堂评价等,从而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反思的能力。
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坚持“双导师”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2016年以来,英语专业学生获得广西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英语专业实习生教学基本功扎实,受到实习学校的高度赞扬。实践表明,“双导师”制对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教学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联合开展职后教师培训
中小学职后教师培训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举。地方政府提出培训需求,并提供必要经费保障,师范院校研制并实施具体培训方案。在“U-G-S”教师教育模式下,外国语学院近年来承担了“国培计划”和“区培计划”,广西普通高中英语学科课程建设基地项目,采用订单培训、置换培训、跟岗实践、校本研修、专题报告、同课异构、送课下乡等多种职后教师培训形式,培训了一大批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益春,李广,高夯.“U-G-S”教师教育模式建构研究—基于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3(1):61–64.
[2]刘益春,李广,高夯.“U-G-S”教师教育模式实践探索—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为例[J].教育研究,2014(8):107–112.
[3]闫建璋,郭赞嘉.师范院校“大学一政府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3(8):75–78.
[4]赵夫辰.U-G-S(大学、政府、中学)理念下的教师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9):114–117.
[5]王辉,倪元利.双导师制:师范生协同培养模式创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6(6):99–1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