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04 09:04: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采用传统应试教育的工程类课程考评机制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构建适用新形势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考核体系十分必要。从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品质培养三个维度,分析了新工科建设对于高校电工类人才培养的需求特点;基于此,建立了两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及不同权重值综合计算课程成绩,全方位进行课程教育质量考评。

关键词: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考评;新工科

本文引用格式:姜飞,等.新工科背景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2):214-215.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蓬勃发展,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面临巨大挑战。其中,社会及企业对于适应新技术建设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复合人才需求迫切。《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我国高等院校非电类专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属于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也是相关专业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1]。

国内高校历来重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育,在与其相关的课堂教育、组织方式、考核手段等方面,相关学者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文献[2]针对该课程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并强调增加实践考核比重,其有助于促进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文献[3]将电工发展史融入课程教育,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是工程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良好结合。文献[4]为适用当前工程教育的发展,从教学大纲编写、实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四个方面,介绍了该课程改革的思路。文献[5]介绍了海军工程学院在该课程的改革思路与措施,通过突出课堂教育的基础性,采用“三步式”实验方法及平台建设等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献[6]采用丰富课堂教育手段、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实践等手段,积极探索课程教育改革,旨在提升电工电子技术人才的工程化水平。文献[7]借鉴德国应用大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种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了“基础——应用——拓展”三个层面实践模块。然而,随着各高校新工科建设改革的深入,现有研究对于该背景下课程考核方法的探索仍显不足。教学中若仍采用传统考核评价方法,显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特点。

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首先分析了新工科建设与课程的关系,总结了新工科建设对电工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其次依据专业及教学现状,构建了“两级”六指标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该方法旨在最大限度体现新工科背景下,社会与企业对于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全方面评价新形势下课程教育与学生培养的效果。

\

 
一课程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关系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高校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属于工程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各高校工程类专业均有开设。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开设该课程的专业包括: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车辆工程、建筑环境工程、能源动力工程、应用化学、力学等13个专业,课程教学服务面广,授课对象教育背景差异大。考虑授课对象毕业后将服务于我国诸多工程行业,因此,需要提出更加客观且全面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二 新工科建设对课程教育的需求

自2017年以来,为满足新经济对于工程教育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逐步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共识。新工科建设是以服务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新经济发展为重要特征,其人才培养质量应能够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求特点。新工科背景下该课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新工科背景下,应不断突破传统仅重视理论专业知识教育,忽视应用知识教育的不足,突出体现宽应用架构的工程知识体系,实现跨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构建宽泛的知识体系。

2.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面向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工程化实践教育。课程教育应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加工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有能力应付今后工作及新问题层出的复杂情况,具有较好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团队协作品质培养。新工科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品格教育,培养具备勤奋踏实、团队协作、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工程类人才。培养大学生具有家国情怀、科学伦理、辩证唯物主义等特征的正确“三观”,在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

三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育的考核体系,应服务于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专业知识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团队品质考核的三大核心指标,赋予课程教育更丰富、更立体、更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知识考核。课程专业知识教育涵盖了电工理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力电子技术等,有限的课堂教育课时,无法全面深入的传授知识;利用统一卷子的笔试方式更加无法真实反映学习效果。一般情况下,该课程教育分为考查、考试两种类型,较常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前者采用课程作业、后者采用试卷。然而,这种将理论知识学习集中于一次性“模板”考评,较难真正测试不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

新工科教育重视工程交叉知识的培养。无论采用开卷的“考查”方式,还是采用闭卷的“考试”方式,应更加注重知识交叉融合能力的测评。该课程考核可分为两个阶段:1)课堂基础专业知识考核。采用多点形式的随机“知识点”抽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动态掌握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该分值可占到整体理论考核的35%。2)期末综合理论知识考核。传统期末试卷考评内容形式包括了: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综合题,该种形式弱化了交叉知识的考核。笔者建议,试卷考评方式应当以综合应用题为主,重点设计多知识点综合、交叉融合的应用类试题,重点考评学生对于综合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该分值可占到理论考核的65%。

2.实践能力考核。理论知识的学习重点在于应用。现行该课程的实践能力考核较多采用“实验教学”的考评形式。然而,高校实验教学通常为模板式教育,仅能达到对于理论知识的“再验证”,而缺乏创新实践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更加体系化的实践考核方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实验教学考核。在延续传统重要“知识点实验再现”的基础上,增设创新实验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开展创造性实验,该分值占到实践能力考核的50%。2)科技实践竞赛考核。鼓励学生利用课程所获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类校园科技竞赛,真正将所学付诸实践,该分值占实践能力考核的30%。3)课前PPT内容展示。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利用所学知识、所受启发,分享知识,这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该分值占实践能力考核的20%。

3.团队品质考核。面向新时代的新工科教育,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该课程教育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兴技术爆炸的时代,复杂的工程类问题独立个体几乎无法完成,因此,团队协作攻克难点问题的能力显得弥足珍贵。采用学生自愿组团的方式,将教学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学全过程中,重点考核小组学习效果,期末按照小组成员学习成绩优秀率,增设奖励分值,鼓励学生互助,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

 
四结论

新工科背景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巨大挑战与机遇。依据新工科建设对于工程类人才的需求特点,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团队品质三大维度,六个子指标,提出了课程考评新方法,旨在更加全面地考评课程教育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服务高校新工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姜飞,陈元新,李平,等.新工科背景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202-203.
[2]常翠芝,李继林,蔡超.基于问题驱动法的BOPPPS教学模式在电工理论教学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211-212.
[3]姜竹楠,齐德江,于佳,等.电工发展史融入电工理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5:139-140.
[4]林丽华.关于电工电子课程体系的改革[J].电子制作,2013,6:119.
[5]刘陵顺,赵国荣,李岩.“电工技术”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5:69-70.
[6]薛光周.《电工理论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6:237-238.
[7]岑盈盈,莫云峰,戴敏,等.电工电子实习模块化教学研究与管理平台实现——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教学模式[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7,27(5):381-3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9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