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西南地区医学生“四维一体”志愿服务机制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24 09:44: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具有医学知识上的优势,在志愿服务中尤其是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南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志愿活动开展较晚,志愿管理机制不健全,医学生志愿服务类型单一,内容较笼统且缺乏。借鉴国内外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建立适合西南地区发展的以参与者、物资、服务项目、服务对象这四个维度为整体的医学生志愿服务模式,有利于实现医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使社会上更多弱势群体享受到有效的志愿服务,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西南地区;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余惠,等.西南地区医学生“四维一体”志愿服务机制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1):215-217.

志愿服务就是志愿者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1]。志愿服务在各高校的开展使得大学生逐渐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重要群体。而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掌握着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能更好地进行志愿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建立建成符合我国西南地区志愿服务现况的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有利于调动医学生立足基层,服务基层的热情,促进西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背景

国外志愿服务起步较早,英国的志愿服务起自于工业革命时期扶贫济弱的宗教组织,美国的志愿服务起步于移民时期。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较早将志愿服务纳入制度化、规范化。1973年,美国率先颁布了《志愿服务法》。随后,加拿大和德国也分别制定了《志愿工作法》和《奖励志愿社会青年法》[2]。在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志愿活动在这些国家蓬勃开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

在中国,志愿服务是改革开放后产生的新事物,199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项目的开展,让志愿服务在我国迅速发展。港澳台地区志愿服务机制较为完善,而内陆地区由于长期来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费来源不稳定,激励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志愿服务的发展。由于志愿服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1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条例》,推动了志愿服务制度化进程。

\

 
二 医学生开展志愿活动的意义

(一)利生


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使其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医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既可扩大自身的生活圈子,肯定自我价值,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对医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同时又可以陶冶心灵。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充实生活、提高素质、净化心灵、完善人性。

(二)利校

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落实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高校内积极学习风气的形成,推进学校的文化建设,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三)利民

医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为他们带去温暖。与此同时,通过志愿服务,能够高效率地帮助服务对象融入社会,拓展他们的社交圈,从而提升他们对自己、对社会的信心,减少社会上一系列暴力事件的发生,构建幸福安定的社会环境。

(四)利国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高度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价值准则,同时配合了国家大健康战略和医疗资源“双下沉”政策,大大增加了医学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的信心和热情。

三 西南地区医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首先,志愿服务的资金不足。大学生志愿服务除了大型活动由活动主办方提供较为充裕的资金,其他类型志愿服务能够获得的经费支持较少,往往依靠高校学生普通活动经费来给予支持,且一般力度不大。没有大学生志愿活动专项经费支持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志愿者依靠寻求爱心企业赞助来获取更为充裕的经费来源。但这种途径使得资金来源不稳定且到位时效不能保证。这个问题限制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常规化开展以及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

其次,西南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度不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了解不足,志愿服务宣传力度也不到位,志愿者的付出也未获得社会普遍认可。据一项调查显示:西南地区大学生表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普遍比较积极,但仍有半数以上调查者表示并不知道如何参加志愿者服务以及对高校志愿者服务的具体内容并不清楚。

四 建立“四维一体”模式

针对目前西南地区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在借鉴国内外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西南地区发展的以参与者、物资、服务项目、服务对象这四个维度为整体的医学生志愿服务模式,对西南地区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一)参与者

1.医学生


(1)发挥主观能动性,团结周围同学,自主建立志愿服务团队。团队建立者应具有参与志愿组织的经历,知晓志愿组织的管理体系和服务项目,同时能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对学校内有志愿服务意向的医学生进行吸纳和组织,定期为其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2)志愿服务团队实行分年级管理,充分发挥各年级优势。不同年级的医学生掌握的知识层面和临床技能能力不同,应按照不同年级来设置与其能力相符合的服务项目。例如,大一的医学生,由于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以及临床能力较弱,所以主要进行教育宣传的志愿服务活动,如“艾滋病的预防”、“糖尿病的控制”等一系列与人们健康相关的宣传。大二及其以上年级的医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并在医院多次见习,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基础的医疗操作,如血压的测量、血糖的测量等简单的与临床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3)定期相互交流,促进共同发展。西南地区各个医学院校的志愿服务团队之间应定期相互交流,针对志愿服务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交流与解决,对优秀管理体系和服务项目进行学习和借鉴,促进共同发展。

(4)听从学校相关部门安排,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医学生自主建立的志愿服务团队应当听从学校调遣和安排,多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利用学校提供的物资来发展和完善团队。同时通过学校这一媒介,建立与其相关医院、社会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医院和社会组织提供的专业人员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

2.高校组织者

(1)在组织管理模式上,为了规范大学生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行为,应设立相应的部门来监督管理此项事务,进行统筹和指导。例如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建立志愿服务管理系统:学校和院系团支部或党支部组织教师和学生组成学校的志愿者协会,同时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咨询和培训中心。

(2)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早在2005年,北京科技大学率先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课程纳入教学规划[3]。要求在校期间每个医学生必须定期进行志愿服务且每次服务不得少于规定时间,并将它作为评价大学的重要指标。大学应突破传统的象牙塔,承担起重要责任,为社会发展做更多奉献。

(3)推行大学生志愿者注册制度,对注册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定期进行评价和反馈,高校组织应将这些反馈材料收入大学生的档案中。同时对志愿者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归类,如擅长项目等,以便于以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人员的招募工作。

(4)根据志愿者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展开类型多元、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团,并且要持续举行具有服务功能的活动和项目,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建设特色项目,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活动,从而不间断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的内涵。

(5)做好三种保障机制:资金保障、后勤保障、安全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一定层面上,资金决定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规模和质量。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的经费划拨和志愿者自身捐助,这种资金募集模式影响活动的长期性和广泛性[4]。因此还可以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赞助、社会捐赠以及特定服务收费等方式来筹集经费。志愿服务活动虽然是志愿者自愿参加,但是组织者也应该为他们提供后勤保障,如安排来回车辆等,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志愿服务运行单位要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基本工作条件,并且给予志愿者费用补贴,为其购买相应保险。

(6)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给予表彰与肯定。高校可以建立颁发志愿者服务证书的制度,对出勤率高、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学进行表彰,如西南医科大学星火行动队每年“优秀志愿者”的评选;同时可将志愿服务活动加入平时的量化考核,作为其评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毕业找工作时,相同条件下用人单位优秀考虑。

3.医院

与高校共同合作建设运作稳定、行事高效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是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必然产物,它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及与地方“共同受益、合作共赢”的能够长期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场所[5]。建立多种多样的教育型、学习型、服务型实践基地就成为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极其关键的实际需求。如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同其附属中医院长期合作地“心之翼”义工活动。

4.政府和社会

政府应提出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志愿者服务政策,特别是在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方面。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志愿者合法权利和利益。此外,政府和社会应该增加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关注度,通过互联网向群众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及其宗旨,使更多人了解并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各种途径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给志愿服务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

(二)物资

医院和医疗企业提供基本医疗器材和药品,志愿者机构对医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培训。活动资金来源:(1)学校投入:通过向校团委申请经费,获得学校的经费划拨;(2)政府帮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来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3)企业赞助及社会募捐:政府通过颁布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人民群众和其他社会组织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捐赠。

(三)服务项目与服务对象

服务项目细分,适应不同对象。使服务对象享受到有效的服务是志愿者的价值所在。在为其服务之前,首先需要对其群体进行细分,按照对象的性别、年龄以及需求进行有的放矢的细分策略。我们在对其分析后发现,我们所需要服务的对象主要为:老人、儿童、残疾人、女性群体等。(1)老人群体多患有老年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这些疾病具有突发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需要专人对其进行仔细照料和护理。医学生掌握专业护理知识,适合服务老人这一群体,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人家庭护理人手不足的问题。(2)对于儿童群体,由于西南地区教育和医疗条件相对不足,因此项目主要分为助学和助医两方面。在助医方面,为贫困地区儿童提供基础健康检查,对需要医疗救助的贫困患儿免费提供治疗药品等。在助学方面,为贫困地区儿童捐献书本教材,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孩子们做爱心盒饭、发放冬季物资等。(3)对于残疾人群,要切实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和不便。与社区医院携手为肢残人士送“医”上门,与周边学校联合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与爱心企业联盟为困难残疾人送“物”上门,与法律机构链接为残疾人群体送“策”上门。定期定点为残疾人开展义诊服务,对他们进行基础的健康检查和心理咨询辅导,并且根据其所需所求,为其提供生活必需品。(4)对于弱势妇女群体,应在疾病预防、心理调节、及疾病治疗这三个方面为其提供帮助。例如:进行妇女常见疾病如宫颈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阴道炎等预防知识普及教育。并且为其提供基础的健康体检和预防药品发放。为其进行心理辅导,减轻其现实和心理压力;帮助拓展社交网络,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寻求与律师事务所的合作,对有需要的女性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援助。

\

 
五 小结

总之,西南地区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合作,需要各个维度的紧密配合。“四维一体”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利于培养一批具有“仁心”的医生群体,这不仅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也有力地促进了西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佩俊.志愿服务的法律问题探析[D].复旦大学,2010.
[2]温丽娟.中国青年志愿者赴非服务项目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周海荣,刘艳.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05):109-111.
[4]白宏亮.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5]陈新令.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10(04):161-1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3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