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教育的技术驱动型变革在大数据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主动适应这些变化,积极更新ESP 课程设计理念和模式是关键。通过详细分析 ESP 课程设计特征,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课程特征,文章提出当代 ESP 课程设计的四个特征,即大数据精准定位的需求分析、定制式学习内容设计、风格自适应型学习过程设计、全信息可视化学习评价设计。
[关键词] 大数据; 课程设计; 专门用途英语; 课程特征
“课程” 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意指 “功课及其进程”[1]。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设计应当兼顾知识、社会与学生三者的需求,并根据教学实施的客观环境,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过程等进行理性定位。[2]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创新,为课程设计注入全新理念。大数据、云计算、共享、碎片化等新兴概念成为课程设计中的关键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迅速从小众化的创新试验, 演变为大众化的时髦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作为大学英语改革重头戏的专门用途英语 ( ESP)课程,如何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更新课程设计模式,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成为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ESP 课程设计特征
ESP 是英语语言教学 ( ELT) 的一个分支,与通用英语 ( EGP) 相对应,学界通常将其译为专门用途英语,指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医学英语等专业英语。ESP 是一种有别于EGP 的教学理念,它的课程设计具有三个典型特征: 以需求分析为导向, 以语言学习为落脚点,以专业知识为载体。
( 一) 以需求分析为导向
学界普遍认为 ESP 课程与 EGP 课程的重要区别就在于ESP 课程是以需求分析为导向,与特定专业相结合的语言课程。在 ESP 的发展历史中,于1978 年出版的 《语言交际大纲设计》 ( Communica- tive Syllabus Design) 一书之所以能成为 ESP 走向成熟的标志,就在于书中设计的交际需求处理器( Communication Needs Processor,CNP) 创立了一套发现目标情景需求的详细程序。[3] 将需求分析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单列出来,明确了需求分析在ESP 课程设计中的地位。
( 二) 以语言学习为落脚点
ESP 课程的性质是语言课程,而非专业课程, 语言学习仍然是 ESP 课程的核心。达德利·伊维斯 ( Dudley Evans) 对ESP 的界定中,认为与专业活动相关的语言、技能、语篇、体裁等知识是ESP 教学的核心内容。[4]ESP 语言教学内容具有四个特点。其一,按专业大类开设的 ESP 课程,需要抽取涵盖各专业方向的词汇、语法、语篇等语言共核作为教学内容。其二,教学内容应包括各种类型的专业体裁,体裁选取原则是典型性和多样性并存,以便学生在熟练掌握典型体裁的基础上,能够应对工作或学习中出现的多样化体裁。其三,语言技能的训练应考虑向那些专业需求度高的技能倾斜,而不是平均着力。其四,在 ESP 课程教学中,语言教学法和专业教学法相互融合, 既尊重语言教学规律,也重视专业教学特点,顺应学习者的专业学习习惯。
( 三) 以专业知识为载体
ESP 课程的目标是为学习者将来继续深造或进行专业实践时运用英语完成任务,打下语言基础,所以专业知识是英语学习的理想载体。ESP课程设计中,即使教授相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者背景设计不同的专业知识载体。例如,对于专业知识为零或专业知识较少的学习者来说,经典的、概论性专业知识能成为很好的载体,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接触到专业知识。而对于已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学习者,有三类专业知识能成为很好的语言学习载体, 即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带有明显专业性语言特征的专业知识 ( 如专业词汇) 、具有较强类推性和概括性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能推而广之应用到很多不同的专业场景中。
二、大数据时代的课程特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成了教育的第三次革命,在教育的性质、目的、组织、方式、规模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慕课、微课、翻转课堂都是大数据时代的创新课程,它们具有不同的数据化课程特征,即学习参与者全球化、学习内容集成化和多模态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学习协作社区化。
( 一) 学习参与者全球化
学习参与者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大数据时代,任何希望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被他人学习的人都可以成为教师,职业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质量受到非职业教师的挑战,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已经大大削弱。
学生的成分也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学生身份是由学校或培训机构认定的。网络时代的学生身份则是由学习行为认定的。大数据时代,课程的开放度极大提高,身处世界任何角落只要可以上网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加入某门课程的学习之中,形成规模庞大的临时网络班级。这样的学习参与者群体,是以学习任务为号召力集合的团队。与传统学习群体相比,大数据时代学习群体的形成依靠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和学习社区的凝聚力。网络提供的线上隐身功能,使学习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更为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课程参与者的地位也更为平等。
( 二) 学习内容集成化和多模态化
大数据时代学习内容的重要特征是数据海量、无序。课程设计正是把这些无序的海量数据有序化、集成化、多模态化。传统课程设计中的教学大纲设计在大数据时代仍然需要。内容的挑选、排序、教法设计等步骤仍然不可或缺,但这些步骤实施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为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提供各种不同的知识板块集成。
知识板块的内容要成功吸引网络时代的学生, 还需要在呈现方式上进行多模态和超链接设计。多模态的音视频效果呈现,符合他们一贯的媒介接触习惯,更容易为他们接受和喜欢。随着增强现实 ( AR) 、虚拟现实 ( VR) 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式学习环境,将间接经验通过虚拟现实方式转换为直接经验,将成为一种新的知识呈现手段。
( 三) 学习过程自主化
翻转课堂的出现标志着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习过程主体化的典型表现。首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集成方式。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挑选不同的知识集成模块进行学习。其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在任何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开展学习。再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这些伙伴不一定是课堂上的同学,他们可能是世界某个角落有着共同学习热情、正在学习相同知识点的任何人。最后,学生可以在线上线下的课堂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成就感。学习成就感是强化学习动机的有力推手,能不断刺激学习者进行更持久、难度更大的学习。
( 四) 学习协作社区化
学习过程中,学习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传统课堂的严肃性使这些互动的目标性过强、交际性欠弱, 影响了学习效果。在大数据时代,学习者不但适应而且普遍热衷于网络社交方式。只要进入网络, 无论是学习还是社交都具有某些共同特点,那就是参与度高、面子威胁低。学习者在网络课堂中的学习,往往带有网络交际特征。首先,在语言上呈现出网络化特征,不像课堂用语那样严肃, 使学习气氛轻松。其次,网络参与者发言的热情往往高过课堂发言。因为课堂发言在众目睽睽之下,面子威胁大。但网络身份的虚拟化,使大家的参与热情高涨。再次,社交网络的意见领袖在网络学习中也会出现。一些发言睿智、积极参与的学习者成为各种论坛的领袖。知识丰富的智多星则俨然成为论坛中的答疑教师。学生的互帮互助在网络上具有典型的社交论坛特点。最后,面子威胁的降低使各种求助行为高频出现。在网络上,避免了被拒绝的危险,总有热心人回答你的各种疑难问题。
三、大数据时代的 ESP 课程设计
( 一) 大数据精准定位的需求分析
在没有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需求分析依赖各种传统的调查工具,几乎无一例外需要抽样, 其准确性显然无法和大数据调查相比。在网络时代,人们的信息收发行为、学习行为、社交行为无一不在网络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成为精准定位个体需求的准确数据。而机构需求、社会需求、教育需求等各种学习主体之外的需求和制约因素, 也因为网络数据的结构化处理,得以清晰呈现。可以说,以往费时费力,但至关重要的需求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为快捷、精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发完全个性化、定制式的需求分析也不是没有可能。
( 二) 定制式学习内容设计
大数据时代内容设计的主要任务在于模块集成方式和呈现方式。因为无论学习者的背景如何, 学习方式和进度怎样,最终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知识的排序和呈现方式。由于精确的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学习风格因需定制。这种定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完全个性化的,让学习者自己从海量内容中挑选感兴趣的内容,并按自己的速度晋级获得学分。第二种定制是 ESP 作为专业学习的外挂服务型教学,这是外语教学单位和专业教学单位之间的合作式教学。在专业课程框架上搭载英语课程的专业定制模式,体现英语为专业学科服务的思想。此外,借助现有的高科技手段,在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尽量让学习者能参与到虚拟的真实场景中,进行虚拟直接经验学习,让学习者在学习阶段便能真切体会未来工作和学习场景的语言运用, 实现学习、实践同步化。
( 三) 风格自适应型学习过程设计
如果说通过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者知晓了学习者的学习口味; 通过内容定制,为学习者准备了可口的知识大餐; 那么学习过程人性化和高效化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习者对知识的消化更为彻底,即学得方便、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方便,是指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空环境下上网学习。学得轻松,是指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多模态、超链接处理,以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知识、进行互动,让学习者在熟悉的社交模式中完成学习。学得深入,是指通过问题导向的设计,让学习者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不断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在上述三个环节中,大数据提供的学习者个性特征、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等各方面数据为课程设计者提供了便利条件,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过程设计,甚至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自动评估,为学习者推送适合个性化需求的学习方案。
( 四) 全息可视化学习评价
大数据提供的各种学习痕迹记录、各种学习成果展示平台推升了学习者的学习信心,也使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成为可能。真实任务模拟和电子档案袋评价可以发挥更多用途。真实任务模拟相对于传统评估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抄袭和造假概率低; 第二,能较为全面地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第三,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成就感和用英语完成任务的信心。在高科技支持下,学习者可以更为容易地获得更多的资源来完成真实任务, 让任务的可行性更高。电子档案袋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所有痕迹,是过程性评价的极佳方式, 更为客观准确,让学习者真切 “看到” 自己成长的轨迹,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是一种具有可视化效果的客观评价手段。
[参 考 文 献]
[1]周金浪. 教育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63.
[2]严玲.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构[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7.
[3]HUTCHINSON T,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 ses[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4.
[4]DUDLEY EVANS T,JOHN M J S. 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4 - 5.
[5]周洪宇,鲍成中. 论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J]. 中国教育学刊,2017( 3) : 24 - 28.
《大数据背景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