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慕课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24 15:06: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信息时代下,慕课逐渐跃入视野,其优势愈发突出,慕课和传统课堂的结合能推动教学变革,而ESP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慕课资源和ESP教学的结合能优势互补,促进专业ESP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慕课、ESP教学、慕课在ESP教学中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来探究慕课对ESP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慕课;ESP教学;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王英力,等.慕课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2):210-211.

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步,慕课(MOOCs)随之兴起,线上学习+线下课堂相结合,给传统课堂带了无限活力。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加强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ESP教学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新领域,以设计合理的慕课为基础ESP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改革新趋势。

一 慕课

(一)慕课定义及其发展路径


MOOCs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一种信息技术和多元智能相结合的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在线课程形式,它具备了传统课程所缺失的大规模、网络化、开放性、系统性等特点,这也恰恰使慕课成为教学改革的新媒介。自2008年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开发了第一门MOOCs在线课程以来,Coursera、Udacity和edX逐渐成为世界MOOCs的三巨头,在世界范围内慕课迅猛发展并在2012年呈井喷之势。中国亦如此,自2013年慕课正式进入中国以来,教育部大力支持,各高校共同建设,慕课的发展和使用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慕课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者对慕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慕课的理论构建的体系、慕课的技术应用和支持、慕课的应用反馈和效应评估等方面。我国研究者对慕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慕课的概述,影响,机遇,挑战及对策;慕课教学的质量,改革及启示;慕课的课程建设和应用领域;基于慕课的SPOC、翻转课堂和微课混合式研究等。整体来看,国外的慕课研究较为成熟、系统和科学,而国内慕课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相关研究更关注宏观研究而非微观研究,更多以学生为研究主体而非教师,对慕课平台的评估研究较少,对未能完成慕课课程的学习者研究较少,对慕课研究的持续性和深度不够。

二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一)专门用途英语定义及其发展路径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是指专门用途英语,是以学习者的需求及特定的目标为基础,以培养岗位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从而将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特殊英语课程。ESP教学具有应用性、实用性、针对性、专业性、特殊性、目的性等特点。国外的ESP研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展,经历了Strevens为代表的以语用为中心到Hutchinson为代表的以学习为重心的转变。国内的ESP研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始经历了三个阶段: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独立自主研究和纵向深入研究。蔡基刚(2004)的《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秦秀白(2003)的《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等是代表论著。

\

 
(二)ESP研究现状

ESP教学在国外发展迅猛,在国内也有十余年历史,自2010年以来,我国便大力倡导ESP教学改革。束定芳(2010)全面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认为“需求分析缺位”是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九大问题中的第二位。许多研究者参考香港高校的ESP教学改革,并提倡要学习香港院校的课程设置。例如香港理工大学开设的“英语教学中心”,自开设以来已陆续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50多门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英语授课为主,覆盖范围广泛,突出实际运用,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王守宏等,2015)。我国高校的ESP教学仍存在一些不足,我国的ESP教学因定位不清、师资紧张和学时有限等原因,在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夹缝中生存(蔡基刚,2010)。

三 慕课在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应用

(一)慕课与专门用途英语有机结合的优势


慕课在ESP教学中的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二者的结合能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慕课能适应学习者的水平和进度,帮助学生针对性地学习,并通过视频、动画和场景模拟来构建一个恰当的场景,教师也能够一对一地了解学生情况;其次,二者的结合能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能摆脱时间的限制,课前的慕课学习会使课堂互动更加有效,慕课的作业考察会使学生更加注重对ESP所习得的语言的运用;最后,二者的结合能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慕课的评价包括了语言能力考察和专业知识测试,有利于进行形成性评价。

慕课能在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反馈、指导和推荐学习资源,实现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状态来调节学习内容和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多样化的评价反馈方式和课程设计更能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兴趣。

(二)基于慕课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自2007年以来,国内众多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依托慕课来建设ESP教学课程。国内外一些学者对此方面进行了研究:Irina&Laura(2007)在双视角下分析了在ESP教学中使用MOODLE线上网站学习的方法及优缺点刘亚琼(2017)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探究了基于慕课的ESP口语教学的应用效果。笔者以所在学校的专门用途英语《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教学为例,本课程采取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慕课、翻转课堂为教学方式来进行ESP教学。

课前,教师借助慕课平台的有效资源教学,学生们也借助此平台进行多元化的学习。教师在慕课平台上提前发布课程知识要点、课程视频、课程资源等,课件中设置好测试题和讨论区。学生在课前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事先了解重难点并反馈给教师,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基本掌握学情。课中,由于课前学习,教师可以减少基本知识的讲授,归纳总结知识和解决问题后可以给予学生时间进行讨论探讨,口语对话、场景练习等活动。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挑战度。另一方面,深度探讨和交流沟通能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应用能力。课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习得过程和整体表现做出综合评价。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不仅仅包括期末测试,还包括了课堂表现和慕课表现,如课程测试、讨论留言、口语作业等。形成性评价贯穿其中,使得评价方式不再单一,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重视期末测试的同时,也重视日常学习中对知识的运用。教师将丰富的、生动的、高质量的视频资源融入课程内容中,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也能够在慕课平台上反复观看视频,强化、巩固、复习所学知识,不断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慕课在ESP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束缚,使得ESP教学更加有效、更受欢迎。

\

 
四结语

慕课的优势、ESP教与学的特性决定了慕课在ESP教学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高校ESP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慕课平台和慕课资源,参与探索ESP教学改革,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提高ESP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专业领域所需的专门人才服务,为师生的职业发展带来双赢。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UBER GROSSE,GEOFFREY M.VOGHT.Reprint of Grosse,C.U.,&Voght,G.M.(1991).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s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the United States.Modern Language Journal,75,181–195.[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2,96.
[2]Irina ArgüellesÁlvarez,Laura Peco González.(2007).Blended-Learning in ESP:An Insight in MOODLE.Linguax.Revista de Lenguas Aplicadas.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02):22-28.
[4]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31(06):47-50+73.
[5]刘亚琼.基于微课和慕课的ESP口语混合式教学可行性研究——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21):29-30.
[6]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79-83.
[7]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01):137-144+160.
[8]王守宏,刘金玲,付文平.“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4):97-101+1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