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关键词:食管炎;病例
本文引用格式:魏程学 , 张建英 . 反流性食管炎案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46):279.
1病例
李某,男,40岁。初诊日期:2017年11月5日。主诉:反酸、烧心半年余,加重1月余。病史:患者半年前开始出现反酸、烧心,嗳气频作,症状反复,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胃镜检查示:1.反流性食管炎(B级)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口服奥美拉唑、达喜等药物治疗,效尚可。1月前患者因生气后出现反酸、烧心加重,伴胃脘胀满,口干口苦,再次服用上述药物,效欠佳。现为求进一步治疗,于山东省中医院督灸中心就诊,现症见:反酸、烧心,伴有胃脘胀满,嗳气频作,口干口苦,平素急躁易怒,无恶心、呕吐,纳差,眠一般,小便可,大便质干,1次/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吐酸病(肝胃郁热证);西医诊断:1.反流性食管炎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采用任脉铺药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步骤:(一)任脉铺药隔姜灸治疗:嘱患者仰卧位,取任脉天突至中脘段为施术部位。75%酒精棉球沿施术部位常规消毒3遍并涂抹姜汁,然后均匀的将药粉(药物组成:黄连、吴茱萸等混合研为细末,每次取用2 g)沿施术部位从上到下撒成细条状,并覆盖桑皮纸,后将提前备好的生姜泥垒于其上,要求垒成宽40 mm,高20 mm上窄下宽的梯形,并在姜泥上部指压凹槽,将长度约4 cm、中心切面直径约1 cm的梭形艾炷放置于凹槽内,要求首尾衔接,均匀紧实,分上、中、下3点同时点燃,连灸3壮,待燃烧结束后,移去姜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去药粉。每次治疗时间约1.0h,三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二)针刺治疗:取穴:内关、公孙、足三里、太冲;操作:任脉灸灸至两壮结束后行针刺治疗,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3 mm×40 mm一次性毫针常规针刺,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五分钟行针一次,留针至任脉灸结束。首次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述治疗过程中反酸、烧心症状缓解,胃脘胀满减轻,嗳气少发,身上微微汗出。1个疗程结束后,患者上述不适症状均消失,口干口苦症状改善,食欲恢复如常。为巩固疗效,继续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状态良好,未复发。
2按语
西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一方面是抗反流物防御机制减弱,另一方面是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1],以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首选质子泵抑制剂,但存在复发率较高、药物依赖性及不良反应等问题[2]。反流性食管炎属祖国医学“吐酸”“痞满”范畴。《四明心法》记载:“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恼怒伤肝,肝气郁而化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病。患者就诊时反酸、烧心,伴有胃脘胀满,嗳气频作,口干口苦,证属肝胃郁热,舌脉俱为佐证,治宜疏肝泄热、和胃降逆。《素问·骨空论》记载:“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患者病位在食管和胃,恰为任脉循行所过之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医学入门》记载:“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本病证型属热,临床上因灸法之温热作用而忌讳热证用灸、慎灸甚至忌灸。而《黄帝内经》对于热病施灸早有论述,其中有明确记载的热证可灸的理论依据是“热病二十九灸”,指出灸既可温补,又可祛邪。任脉铺药隔姜灸是以艾绒为灸材、生姜泥为间隔物,并在皮肤施术部位铺撒药物,集任脉、隔姜、隔药物灸等多重作用为一体的外治疗法。《中华本草》认为: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以之灸或,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生姜辛温发散,可温胃和中、开发通散、行脾胃津液;治疗所用的药物中的黄连苦寒,既可泻肝火,又可清胃热,标本兼顾,吴茱萸主入肝经,既散寒,又解郁,可降逆制酸止痛,药物和生姜借助灸火的温热之力,透表入里,直达病所。施灸同时可以刺激任脉段相关穴位,其中膻中穴为气之会,为宗气所在,可以调节上焦气机,与天突配合以顺气降逆;中脘为胃的募穴且为腑之会,是上中下三焦的枢纽,可以调节脾胃气机升降。任脉灸的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可宽胸散结、理气止痛;《灵枢》记载:“合治内腑。”取胃之下合穴足三里,可通降胃气;《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太冲为肝经原穴,可疏肝理气解郁。诸穴合用,共奏疏肝泻热、和胃降逆之功,肝胃和则病自安。
参考文献
[1]涂蕾,侯晓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16(01):37-41.
[2]潘诗敏,李金香,张曦,等.五经配伍调气法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中国灸,2017,37(12):1255-12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9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