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热敏灸对比TDP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的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19-09-27 11:05: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究热敏灸对比TDP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症状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寒湿痹阻型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与实验组均常规给予免疫抑制剂+慢作用抗风湿药。对照组患 者在口服药物基础上,采用TDP照射治疗,实验组患者则采用热敏灸治疗。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 为85.7%,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初步观察认为药物配合热敏灸的治疗方法是一种行之 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热敏灸;对比TDP;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本文引用格式:罗辑.热敏灸对比TDP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0):245,247.
 
1研究目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RhuematoidArthritis, A R)是一种以关节 外病变及关节滑膜炎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 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中属于“痹证”范畴。热敏灸是基 于腧穴热敏化理论的一种艾灸疗法,它提高了艾灸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主要选取症型为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观察 热敏灸对比TDP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症状的疗效。

\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寒湿痹 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43例,男17例; 年龄30-66岁,病程0.5-10年,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痛 有定处且遇寒加剧,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所选 取患者的诊断均符合2009年美国ACR及欧洲EULAR共同提 出的RA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其随机分为 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研究纳入的所有 病例都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有完整的病历资料,依从性良好。研 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时排除严重心脏疾病者、关节 功能为汗级者、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者、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 病者、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活动性溃疡者、严重膝骨关 节炎者、造血系统疾病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过敏体质者、中 途退出治疗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以及精神疾病者。两组的 年龄、临床症状和性别构成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治疗方法

        对照组与实验组均常规给予免疫抑制剂+慢作用抗风湿药。 对照组患者在口服药物基础上,采用TDP照射治疗,实验组患者 则采用热敏灸治疗。穴位选取如下:选取风池、肾俞、足三里作 为主穴,再根据患者具体关节肿痛部位加用穴位,如掌指关节及 腕关节肿痛明显,可加用合谷及外关,双踝关节及双膝关节肿痛 明显,可加用三阴交及绝骨。操作如下:局部穴位外涂红花油, 避免热力灼伤。对照组给予TDP照射穴位,TDP需距离穴位 20-30cm,以患者感知温热为度,照射时长约30mino实验组取 用3根艾条合并点燃,距选取穴位3-5cm左右回旋灸,以患者感 知腧穴热敏化开始计时,施灸时长30min。对照组与实验组均采 用每日1次,1个月为1疗程。

2.3评价指标

       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进行分析和比较,记 录两组的晨僵时间,并对各组类风湿因子、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 指标进行比较。

2.4临床疗效判定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为标准,对 两组连续治疗1个月后的效果进行评价。(1)临床控制,主要症 状和体征的改善率为75%及以上,C反应蛋白与血沉恢复正常。 (2)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率为51-74%,C反应蛋白和 血沉明显改善亦或者是基本恢复正常。(3)有效,主要症状和体 征的改善率为30-50% ;C反应蛋白和血沉有改善的趋势。(4) 无效,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率低于30%; C反应蛋白和血沉无 变化。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临床控 制例数)/总例数1x100%。

3结果

        本研究使用SPSS 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其中计量数据 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成组资料进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 方差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1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实验组患者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 为85.7%,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0.05)。

3.3晨僵时间分析

        实验组治疗前的晨僵时间为( 60.58±21.27)min,同对照 组的(60.31±21.87)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治疗后的晨僵时间为(46.15±24.92 )min,比对照组的 (53.57±22.61)min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血沉等指标分析

        实验组治疗前的类风湿因子、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同 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户>0.05)。实验组治疗后的类 风湿因子水平为(56.14±25.97)IU/mL、血沉为(29.87±9.16) mm/h、C反应蛋白水平为(24.62±11.94)mg/L,优于对照 组 的(64.21± 27.89 )IU/mL、( 35.84±10.21)mm/h 以 及 (30.75±11.63)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


4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古代医家很早就对本 病作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古代医家就认为“痹证”是由人体正 气不足,邪气入侵导致。如《诸病源候论•风痹候》曰:“痹者,风 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壮肌肉顽厚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 开,故受风邪也”。故治疗原则应为祛风散寒祛湿止痛。艾灸的 主要作用就是散寒止痛。郑曙光[1]等通过兔膝关节注射木瓜蛋 白酶制造KOA模型,经艾灸和药物治疗6周后,发现艾灸组与 药物组的疗效相似。热敏灸是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教授等经过 多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艾灸方法,全称“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艾条温和灸体表的 “热敏化穴”以激发经络感传,开通经络的治疗方法,极大提高了 艾灸的临床效果。主穴中风池穴具有祛风的效用,足三里可健 脾除湿,肾主骨,肾俞可强健筋骨止痹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过程漫长且复杂,治疗手段多样化。

       通过初步观察认为药物配合热敏灸的治疗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 的方法,但仍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曙光,陈波,马四补,等.艾灸治疗对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调节作用 的实验研究皿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5):358-3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29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