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临床研究· 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及术后早期予以灌肠疗效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09-21 15:04: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及术后早期予以灌肠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胃癌患者均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设定早期肠功能恢复组为术后3日内肛门能自主排气,设定其余患者为非早期肠功能恢复组,采用逐步法对与影响胃癌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

根据患者灌肠情况将其分为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与未灌肠组,观察三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及未灌肠组术后自主排气时间、术后自主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首次流食时间相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但灌肠组(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与未灌肠组相关观察指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后的早期灌肠对胃癌患者的肠胃功能恢复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符合当前外科治疗中快速康复的治疗理念。

关键词: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灌肠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单凯,王冬梅,陈志群.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及术后早期予以灌肠疗效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7):64-65.

0引言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然而临床中对于胃癌患者术后的肠胃功能康复仍未有见效快、效果好的治疗措施。

因此,如何将快速康复理念融入胃癌患者术后的肠胃功能康复是当前临床中研究的热点问题[1]。

为探讨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及术后早期予以灌肠疗效,本组实验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设定早期肠功能恢复组为术后3日内肛门能自主排气,设定其余患者为非早期肠功能恢复组,采用逐步法对与影响胃癌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灌肠情况将其分为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与未灌肠组,观察三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胃癌患者均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腹腔镜及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手术过程应对患者的迷走神经功能作最大程度的保留,并采取传统的BillrothⅠ式胃大部切除术与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对患者消化道进行重建,设定早期肠功能恢复组为术后3日内肛门能自主排气,设定其余患者为非早期肠功能恢复组,采用逐步法对与影响胃癌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

排除标准[2]:非肠胃根治性手术患者;急诊手术患者;孕妇;需联合多脏器切除手术患者;有过往腹部手术病史患者;需同时完成其他腹部手术患者;不认可本次实验不愿意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

1.2方法

叮嘱所有入选患者在术前3d进行饮食控制,食物选择以无渣流食为主;术前1d给予患者服用恒康正清以进行肠道准备,术前1d晚对患者进行清洁灌肠,术前30min及术后第1d始对患者进行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患者术后留置有营养管,则于第2d开始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术后第3d可将患者镇痛泵去除,若去除镇痛泵后患者仍有疼痛感,则给予患者氟比洛芬酯治疗,分别于术后的第1d、第3d、第5d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及电解质等指标进行检测[3]。

根据患者灌肠情况将其分为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与未灌肠组,早期管灌肠组于术后第1d便开始采取通便灌肠剂进行通便灌肠,用药剂量为110ml,直至患者能够自主排便;非早期灌肠组于术后第3d便开始采取通便灌肠剂进行通便灌肠,用药剂量为110ml,直至患者能够自主排便;未灌肠组术后无任何特殊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史、高血压及冠心病史、既往工作、是否有腹部手术史、术前ASA评分、肿瘤TNM分期、肿瘤直径(cm)、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有腹腔镜手术史、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恢复肠内营养时间、术后3d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术后自主排气时间、术后自主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首次流食时间[4]。
\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选取统计学信息软件SPSS21.0,将实验收集数据进行统一录入,集中处理,其中,以(%)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式为t检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以P值作为标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为P<0.05。

​2结果

2.1影响胃癌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因素

根据本次实验的纳入、排除标准,共有68例胃癌患者纳入本次实验过程中,其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同时,有19例患者被纳入早期灌肠组,有15例患者被纳入非早期灌肠组,有34例患者被纳入未灌肠组,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史、高血压及冠心病史、既往工作、是否有腹部手术史、术前ASA评分、肿瘤TNM分期、肿瘤直径(cm)、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有腹腔镜手术史、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恢复肠内营养时间、术后3d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肠功能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术前合并糖尿病、是否有腹腔镜手术史、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早期启动肠内营养以及是否灌肠有关。

2.2胃癌术后灌肠效果

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及未灌肠组的手术及术后资料对比,数据差异未见可比性(P>0.05),见表1。

\
 
 
2.3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及未灌肠组观察指标对比

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及未灌肠组术后自主排气时间、术后自主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首次流食时间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灌肠组(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与未灌肠组相关观察指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实验通过单因素分析对影响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肠功能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术前合并糖尿病、是否有腹腔镜手术史、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早期启动肠内营养以及是否灌肠有关,且对胃癌术后患者的早期恢复具有促进意义[5];

同时由于目前临床中采用术后灌肠法帮助胃癌手术后腹部促进排气与排便,但有关于胃癌患者术后灌肠相关的研究资料较少,在本次研究中将胃癌患者术后灌肠措施分为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及未灌肠组进行分析,发现胃癌患者经术后灌肠可对患者的排气与排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6,7]。

经本院对比实验,甘油是一种具有良好润滑效果的灌肠剂,且对人体的排异性刺激较小,容积也较小,相比于其他研究机构应用的肥皂水灌肠剂(200-500ml),在应用过程中患者不易产生不适感,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早期灌肠对胃癌患者的肠胃功能恢复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符合当前外科治疗中快速康复的治疗理念[8]。

参考文献

[1]吴云桦,高琪,郑见宝,等.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及术后早期予以灌肠疗效的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6,24(22):3573-3577.
[2]田浩,魏微微,张雪梅,等.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机体能量代谢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20):3426-3429.
[3]夏灿灿,王刚,刘江,等.加速康复外科胃癌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8,23(6):415-421.
[4]王世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5):67-68.
[5]魏利敏,武婷,王冬乔.胃癌术后早期灌肠疗效的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9):18,20.
[6]王亚明,张桂东,温桂海.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和营养状况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7(5):767-769.
[7]陈莉,李如月,白春花,等.肠内营养预适应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8,33(14):87-90.
[8]王丽,阿依仙木·吾布力.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护理要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6):258,2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1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