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氟康唑在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时段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选定本院产科分娩的90例早产儿,以随机化原则分组,分对照组(45例,未进行任何预防干预)、研究组(45例,予以氟康唑),比较真菌感染率、住院时间。
结果研究组真菌感染率显著较对照组低,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短,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氟康唑可有效预防早产儿感染,缩短住院时间,安全可靠,值得信赖。
关键词:氟康唑;早产儿;真菌感染;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黄娟,黄美玲,龚子龙.氟康唑在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5):126+129.
0引言
当前,在我国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升高,但由于早产儿抵抗能力、免疫功能普遍较低,极易发生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发病机制复杂,种类多样,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方法不当,极易增加早产儿死亡率,因此如何有效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是当前临床高度关注的内容[1-2]。
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选定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产科分娩的90例早产儿研究,目的是为临床提供一种可靠、有效方法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时段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选定本院产科分娩的90例早产儿,以随机化原则分组,分对照组(n=45)、研究组(n=45)。研究组女19例,男26例,胎龄在31-34周,平均(32.52±1.25)周;体重在1605.25-1925.04 g,平均(1765.25±65.14)g。
对照组女20例,男25例,胎龄在32-34周,平均(33.01±0.96)周;体重在1608.11-1935.11g,平均(1764.25±58.67)g。性别、胎龄、体重等基线资料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①胎龄小于等于34周。②出生体重小于等于2000 g。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者。②合并代谢性疾病者。③多胎妊娠者。
1.2方法。对照组未进行任何预防干预。研究组在早产儿出生后的第2 d,予以5 mg/kg氟康唑注射液(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20130312;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50645;生产企业:FAREVA AMBOISE;规格:100 mL:200mg),静脉泵入,每日1次,连续用药3-5d。
1.3观察指标
1.3.1真菌感染率:真菌感染情况主要包括光滑假丝酵母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1.3.2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 25.0软件展开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住院时间),表达形式为(±s),计算以t检验为主;计数资料数据(真菌感染率),表达形式为[n(%)],以χ2检验为主,P<0.05,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真菌感染率对比。真菌感染率:研究组(4.44%)显著较对照组(24.44%)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两组住院时间对比。研究组住院时间为(30.25±5.14)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45.25±7.28)d。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短,P<0.05(具统计学差异)(t=11.2911,P=0.0000)。
3讨论
早产儿尤其是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机体免疫功能普遍较差,同时由于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营养液以及各项侵入性操作的影响,真菌感染率较高[3]。
一般如果患儿出现血小板计数降低、白细胞升高、PCT(血清降钙素原)、CRP(C反应蛋白)增高、腹胀、心动过缓、频繁呼吸暂停、血压低、喂养不耐受、体温异常等情况,应高度警惕是否发生真菌感染率,及早的诊断并及早治疗[4]。
早产儿真菌感染病程较长,且治疗难度较大,明显加重了家属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及早的预防真菌感染是改善早产儿预后的关键。
氟康唑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可有效抑制麦角固醇,改变真菌细胞膜通透性,起到杀灭真菌的作用,氟康唑同时可有效抑制真菌甾醇合成,迅速深入到机体体液,经肾脏以原行排出,氟康唑浓度相对较低,血浆半衰期较长,明显减少了给药频次,用药更为方便。其次氟康唑对早产儿肾肝功能以及体重无较大影响,患儿用药后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更高。
本研究示:研究组真菌感染率显著较对照组低,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短,P<0.05。在陈进勉[5]等研究中,真菌感染率观察组(氟康唑)、对照组(未进行任何预防干预)分别是4.00%、20.00%,观察组显著较低,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氟康唑在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中效果显著,应当作为早产儿预防真菌感染的理想方法。
综上所述,早产儿采用氟康唑进行预防性给药,可有效降低真菌感染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信赖,并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袁珺,黄郁波,黄涛,等.静脉小剂量氟康唑预防早产儿PICC导管真菌感染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35):125-126.
[2]陈烨.氟康唑在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J].儿科药学杂志,2016,22(5):25-28.
[3]陈秀群,陈健.预防性使用氟康唑对深静脉置管早产儿真菌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4):2067-2068.
[4]马荣伟,王莉.氟康唑不同给药途径预防早产儿重症监护室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9):2300-2301.
[5]陈进勉,陈康莲,陈远强.氟康唑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安全性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7,30(2):365-3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