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综合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16 10:22: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5 月至 2019 年 4 月于该院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的 9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8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VAP 发生率为6.25%, 低于对照组的 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7.92%,高于对照组的 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采用综合护理可降低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 VAP 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 综合护理;机械通气;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

      机械通气是指利用呼吸机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是危重患者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但长期使用易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尤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最为常见 [1]。VAP 是指机械通气 48 h 后至拔管后 48 h 内发生的肺实质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加剧、住院时间延长,而给予患者高质量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少 VAP 的发生 [2-3]。综合护理从患者角度出发,从多个方面对患者实施护理,关注每一个护理工作细节,目的在于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治疗效果 [4-5]。本文观察综合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5 月至 2019 年 4 月于本院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的 9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处于清醒状态;机械通气时间≥ 48 h;入组前无肺部感染;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伴有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合并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者。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8 例。对照组男 26 例, 女 22 例;年龄 26~71 岁,平均(47.94±10.23)岁;疾病类型:休克 16 例,重型颅脑损伤 14 例,中毒 8 例,心力衰竭 6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例。观察组男 27 例,女 21 例;年龄 25~72 岁,平均(48.65±10.87)岁;疾病类型: 休克 14 例,重型颅脑损伤 12 例,中毒 9 例,心力衰竭 7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病房干净整洁,遵医嘱给药,按需吸痰。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1) 体位护理:适时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至 30 ° ~45 °。(2)呼吸道护理:维持气囊压力为 25~30 mmHg(1 mmHg=0.133 kPa),同时每隔 6 h 放松 1 次气囊,以避免误吸气道内分泌物及损伤气道黏膜;及时而非按需吸痰,且吸痰前先采用雾化吸入法稀释痰液,吸痰时帮助患者翻身、叩背。(3)口腔护理:每天检测患者口腔pH 值,根据口腔 pH 值选择相应的漱口液,口腔pH 值偏酸性者,采用 2% 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口腔 pH 值呈中性者,采用 1%~3% 过氧化氢溶液漱口;口腔 pH 值偏碱性者,采用 2%~3% 硼酸溶液, 4 次 /d。(4)呼吸机护理:及时更换呼吸机螺纹管,在更换过程中要避免螺纹管中的冷凝水倒流入气道,同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5)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病情、体重、24 h 出入量等具体情况,给予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6)环境护理:规定家属每日探视次数, 且要求家属在探视前用速干手消毒剂对手进行消毒,配戴一次性口罩、头套、鞋套;医护人员规范着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 VAP 发生率。(2) 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估,满分 19~95 分,其中≥ 85 分为非常满意,≥ 45 分但 <85 分为满意,<45 分为不满意。满意度 =(非常满意 + 满意)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 VAP 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 VAP 发生率为6.25%(3/48),低于对照组的 22.92%(11/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2,P=0.021)。

2.2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2%(47/48),高于对照组的 81.25%(39/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3  讨论

      VAP 为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 60%,可造成呼吸机撤机困难并使病情加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6]。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 VAP 的发生成为临床护理的工作重点。常规护理存在护理不到位、不及时等问题,易引起呼吸机管道堵塞、污染,增加 VAP 的发生风险。综合护理以患者为中心,从多个维度制定护理措施, 注重细节化、及时化,使患者能够能到全面的照护, 以促进患者康复 [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 VAP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VAP 的发生与胃液反流和误吸、吸痰不及时和不彻底、口腔感染、机体免疫力低下、病原菌携带风险及交叉感染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综合护理方案中,床头抬高至30° ~45°有助于减少胃液反流和误吸发生风险; 维持气囊压力为 25~30 mmHg,并且定时放松气囊, 有助于避免误吸气道内分泌物,造成气道黏膜损伤, 吸痰及时,且吸痰前先利用雾化吸入法对痰液进行稀释,吸痰时帮助患者翻身、叩背,有助于使吸痰更彻底,从而减少痰液残留;根据口腔 pH 值选择相应的漱口液,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减少口腔感染;及时更换呼吸机螺纹管,同时在更换过程中避免螺纹管中的冷凝水倒流入气道,并且严格按照标准对呼吸机及相关配件进行消毒,有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给予患者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加强营养支持,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规定家属每日探视次数,且要求家属在探视前对手进行消毒,配戴一次性口罩、头套、鞋套,可减少家属携带的病原菌;医护人员规范着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助于防止交叉感染;以上护理措施综合执行,有利于降低 VAP 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采用综合护理可降低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 VAP 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提高护理满意度, 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徐名雄,廖深福,罗林丽 .ICU 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J]. 中外医学研究, 2021,19(17):183-185.
[2]陈锋,张楚明,王晨,等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评分与预后的临床意义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7):3945-3947.
[3]胡志成,周树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县级医院 ICU 的 3 年病例分析 [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8,30(10):933-938.
[4]李媚 .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内科 ICU 机械通气患者 VAP 及治疗效果的影响观察 [J]. 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7):3885-3886.
[5]杨燕娣,刘海锋 . 综合护理干预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应用价值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339-340.
[6]程小丽 . 急诊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病人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J]. 全科护理,2021,19(14):1956-1958.
[7]廖春妍,蒋萍,戈小梅 . 综合护理干预对 ICU 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的影响 [J]. 临床医学工程,2020, 27(8):1115-1116.
[8]沈丽臻 .ICU 综合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 [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4):2628-26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5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