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胃肠息肉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208 例老年胃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104 例。对照组行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研究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 降钙素原(PCT)和C 反应蛋白(CRP)] 水平、围术期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研究组 PCT 和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息肉切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92%,低于对照组的 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胃肠息肉患者,可降低术后炎性因子水平、围术期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
【关键词】 胃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老年;炎性因子;并发症
胃肠息肉是指隆起于胃肠黏膜上皮或黏膜固有层并向胃肠腔突出的局限性病变,直径超过 1 cm 的息肉需经手术切除 [1]。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是临床常用的术式,但对切除深度的把握存在一定难度, 对手术操作者的经验要求较高,易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不良事件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由内镜黏膜下注射术与电凝切除术结合发展而来的,保留了两种手术的优势,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患者胃肠道的损伤相对较轻 [3-4]。本文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胃肠息肉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本院收治的 208 例老年胃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 [5];年龄≥ 60 岁;无听力障碍,可准确配合操作;息肉直径 >1 cm。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者;心、肾、肝功能严重异常,精神行为异常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4 例。对照组:男 50 例,女 54 例;年龄 60~82 岁,平均(71.28±9.36)岁;病程 3~24 个月,平均(7.31±0.61)个月;胃息肉 62 例,肠息肉 42例; 炎性息肉 54 例, 增生性息肉 31 例, 腺瘤性息肉 19 例;息肉直径 1.5~5.0 cm,平均(3.51± 0.37)cm。研究组:男51 例,女53 例;年龄60~83 岁, 平均(71.66±9.13) 岁;病程 4~22 个月,平均(7.24±0.57)个月;胃息肉 60 例,肠息肉 44 例;炎性息肉 49 例,增生性息肉 37 例,腺瘤性息肉18 例;息肉直径1.5~5.0 cm,平均(3.58±0.61)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吞服消泡剂(西甲硅油),用4% 利多卡因进行咽部表面麻醉,经鼻导管吸氧, 1~2 L/min,行静脉麻醉,肠蠕动活跃者可用解痉剂。采用奥林巴斯电子胃肠镜(CV-290)确认患者息肉部位,使用爱尔博 ERBE 高频电刀(VIO200D) 在距息肉 2 mm 处切除。息肉切除后,及时使用钛夹夹闭出血血管,观察残根无出血后结束治疗。
研究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体位、麻醉方式及术前操作同对照组。通过胃肠镜确认患者息肉位置,在病灶基部边缘黏膜下分点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 ∶ 10 000),使之与黏膜下层分离并明显隆起。再用圈套器外鞘套住病变周边 0.5 cm 的正常黏膜,收紧圈套器并通电切除息肉。若患者息肉较大,可分次切除,切除后使用钛夹出血。两组术后均观察 3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炎性指标水平,包括降钙素原(PCT)和C 反应蛋白(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包括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息肉切除时间。(3)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u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炎性指标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 PCT 和 CRP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 PCT 和 CRP 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息肉切除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92%(2/1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5.38%(16/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胃肠息肉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时而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隐痛、腹胀等症状,多在胃肠镜检查时发现,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6]。胃肠息肉手术会破坏胃肠道黏膜屏障,细菌易发生移位,术中切除息肉会对局部胃肠黏膜造成损伤,而消化道内本身存在各种微生物,患者术后极易发生感染,机体炎性指标水平也会升高 [7-8]。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吻合 [9]。分析原因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切除深度可达黏膜固有层,切除息肉较彻底且创伤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10-11]。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 研究组 PCT 和 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息肉切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吻合 [12]。究其原因可能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黏膜下注射药物可将病灶的黏膜固有层与黏膜下层有效分离,有利于圈套器圈套,从而缩短切除时间,减轻术中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胃肠息肉患者,可降低术后炎性因子水平、围术期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
参考文献
[1]裴效瑞,张权,卢德宝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 [J]. 医疗装备,2018,31(19):121- 122.
[2]孙宏,吴蕾 .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与子宫内膜息肉摘除加电凝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比较 [J]. 安徽医学, 2019,40(2):115-118.
[3]Chien HC,Uedo N,Hsieh PH. Comparison of underwater and conventional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removing sessile colorectal polyps:a propensity-score matched cohort study[J]. Endos int open,2019,7(11):1528-1536.
[4]魏鹂娴 . 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 174 例临床分析 [J].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19,8(4):122-123.
[5]孙明,王蔚文 .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 [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86-87.
[6]Choi AY,Moosvi ZM,Sagar Shah BS,et al. Underwater versus conventional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polyp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ndos Int Open,2020,8
(12):1884-1894.
[7]孙继妹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探讨 [J]. 当代医药论丛,2020,18(4):33-34.
[8]沈璐 . 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息肉摘除术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17(3): 114-117.
[9]许良锋,陈惠新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观察 [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9,3(24):84-86.
[10]袁琰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7):129-131.
[11]梁超,梁静,陈贝家 . 无痛消化内镜下与普通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胃肠息肉效果对比分析 [J]. 内科,2020,15(5): 589-591.
[12]魏晟,董丽凤,胡艳婕,等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与预后的影响 [J]. 临床误诊误治,2020,33(7):79-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