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强化营养支持联合预见性护理在胃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66 例胃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3 例。对照组给予强化营养支持联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强化营养支持联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水平、营养指标水平和生命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和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EFF)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营养支持联合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胃癌术后患者可缩 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提高营养指标水平和生命质量评分,优于强化营养支持联合常规护理效果。
【关键词】 胃癌;强化营养支持;预见性护理;胃肠功能;生命质量
0 引言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临床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胃癌根治术 [1]。但术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严重影响生命质量[2-3]。本文观察强化营养支持联合预见性护理在胃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9 月本院收治的 66 例胃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行胃癌根治术治疗;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3 例。对照组:男 18 例,女 15 例;年龄 40~68 岁, 平均(53.72±5.33)岁。观察组:男 17 例,女 16 例;年龄 40~70 岁,平均(53.81±5.1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肠内强化营养支持: 术后第 1 天,经鼻饲管注入 250 mL 0.9% 氯化钠溶液,若未出现胃肠不适等症状,术后第 2 天则按常规剂量输注肠内营养液,从小剂量(400 mL/d)开始,逐渐增加至 1200 mL/d。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妥善固定导管,并于输注前后用温水冲洗导管。
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1)心理护理。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告知其治疗方法及术后注意事项等;列举康复病例,增强其治疗信心;若发现患者出现负性情绪,应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2)并发症预见护理。①胃肠道反应:输注营养液前,确认患者是否排空胃内容物,逐渐增加营养液浓度,按 10~15 mL/h 的速度增加滴速,做好营养液加热和保温工作,使其保持在 38~40 ℃;②误吸护理:营养液输注过程中,适当抬高患者的床头,密切关注鼻饲管的位置,若发生误吸,立即停止输注,放低患者头部,吸出其胃中残留物;③功能锻炼:术后第 1 天指导患者进行屈膝、抬腿、伸臂等床上活动,当患者情况允许时, 鼓励其积极进行床下运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水平,包括肠鸣音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和排便时间。(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水平,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抽取患者肘静脉血 3 mL,离心取上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EFF)评分评价 [4],该量表包括环境、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 4 个维度,各维度满分均为 100 分,评分越高, 生命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和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 两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护理前后 WHOQOL-BREF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 WHOQOL-BREF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 两组 WHOQOL- BREF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预防营养不良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可有效降低术后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5]。但多数胃癌患者术后存在胃肠功能紊乱、腹胀、腹泻等症状, 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下降,从而被迫停止肠内营养支持 [6]。
预见性护理是根据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经验, 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护理,可有效预防护理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7-8]。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 WHOQOL-BREF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预见性护理通过术后加强肠内营养, 增强肠道的消化、蠕动功能及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了术后消化道感染的发生风险。同时加强对患者疾病知识的宣教,可缓解其负性情绪,可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9-10]。本研究因纳入的样本量较少,且未对患者进行长时间随访,其结果仍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予以印证。
综上所述,强化营养支持联合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胃癌术后患者可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提高营养指标水平和生命质量评分,优于强化营养支持联合常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田美丽,邓江,姚凯博,等 . 分阶段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康复效果及营养水平的作用 [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2):136-139.
[2]谢竹音,郑志超 . 协同护理对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营养水平的影响 [J]. 护士进修杂志,2019,34(9):786-790.
[3]王菁,丁宁,王爱萍 . 强化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对胃癌患者手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6,23(10):1249-1252.
[4]曾小梅,赵怡,邓洪渠,等 .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胃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4):32-35.
[5]龚志涛 .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及预后分析 [J]. 机床与液压,2015,19(21):208-210.
[6]苍玉珍,曾青山,黄文静 . 胃癌手术后出院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干预对其营养指标的影响 [J]. 海南医学,2016,27(19): 3170-3172.
[7]林泽晨 . 胃癌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 [J]. 浙江医学,2019,41(13):1452-1455.
[8]李治刚 . 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促进机体胃肠、免疫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 22(10):988-991.
[9]王菁,丁宁,王爱萍 . 强化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对胃癌患者手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6,23(10):1249-1252.
[10]江燕丽,王秀君,甘小莉,等 . 预见性护理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胃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51-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