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至2018年期间消化内镜下诊断为炎症性肠病患者(IBD)95例为观察分析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以此来探究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发挥出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病理性活检及排除其他疾病,发现在95例患者中患有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57例,患有克罗恩病(CD)的有38例,而在消化内镜的辅助下,诊断出5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诊断准确率94.7%,诊断出32例克罗恩病患者,其诊断准确率为84.2%。结论使用消化内镜对炎症性肠病进行诊治,其诊断准确率高,具备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被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内镜;炎症性肠病;诊治;临床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贾梅.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133-134.
0引言
IBD是内窥镜下一类常见的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一般累积回肠、直肠以及结肠[1]。其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严重时会发生血便或梗阻的现象,有报道认为IBD与肠道恶性肿瘤相关(加文献),IBD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患者的生活质量[2]。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而发生了变化,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停药难,如何提高治疗的效果已经成为该病的重大临床研究课题,要想提高治疗效果,就必须要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只有做到及时确诊,才能按照诊断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切实的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受影响[3-4]。基于此,研究出该病有效的诊断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了95例患者对其实施了消化内镜的诊断,旨在分析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详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2018年收治的9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观察分析对象,所有患者皆实施消化内镜的检查,其中男性62例,女性33例,年龄20~80岁,平均(42.17±8.35)岁。95例患者中,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有57例,患有克罗恩病的有38例。UC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9:18,CD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3:15。所有IBD患者中,表现出腹痛的有78例,腹泻的有68例,粘液脓便血的有36例。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方检查,未发现有患者患除炎症性肠病之外的心肾器官类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无精神疾病史,皆是在神志清晰的状态下知悉此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患者皆实施消化内镜的检查,在消化内镜的检查下,可明显看到肠黏膜发生充血、溃疡、糜烂和水肿,还有黏膜脆性增加以及容易出血等现象。UC患者的黏膜病变在镜下会呈现出一种连续性和弥漫性的分布,早期会表现出充血、水肿和肠管痉挛等,进一步就会发展成为溃疡、糜烂、黏膜脆性增加以及出现出血等变化,其溃疡的特点为表浅,呈现出针尖样或斑块状,形状和排列不规则,周围可见明显的糜烂、充血症状,出现黏膜桥;CD患者的黏膜病变在镜下会呈现出一种跳跃性和节段性的区域性分布,常可见末端回肠,累及整个消化道,早期会表现出阿弗他溃疡,呈小圆形状分布,周围无明显炎症反应,但进一步就会发展出现沿肠轴纵行走行较深的溃疡,外覆白苔,病变发展晚期,患者的黏膜就会呈现出一种纵横交错的状态,在纵横间分布出一块块的节状隆起黏膜块,发生典型的卵石征样改变。除此之外,呈短环形跳跃分布的肠管狭窄也是该病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他还会表现出假息肉和黏膜桥的症状。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95例患者的临床诊治结果,观察分析项目主要包括:平均镜检次数、确诊周次、诊断的正确例数以及诊断准确率[5]。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SPSS 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病理性活检发现在95例患者中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有57例,患有克罗恩病的有38例,而根据本次诊治结果显示,在消化内镜的辅助下,诊断出5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诊断准确率高达94.7%,诊断出32例克罗恩病患者,其诊断准确率为84.2%,详情见下表1。
3讨论
IBD一般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种类型,前者一般是指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发生连续性炎症,通常累及直肠,蔓延影响左半结肠或全结肠,后者是指非连续性的全层炎症,通常累及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甚至于影响整个消化道[6]。目前来看,该病的发病机制还未有明确定论,认为是环境、遗传、感染以及免疫等多因素的互相作用所致[7]。具有起病慢、病情易反复的特点,主要的诊断手段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内镜检查等,但尚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为了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有效的诊断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8-9]。
目前,有很多相关研究资料都显示出炎症性肠病具有较大的漏诊率,不论是溃疡性结肠炎,还是克罗恩病,一旦发生漏诊情况,很容易耽误患者的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为后期的治疗增加难度,不利于患者康复[10]。针对炎症性肠病,如今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治方式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内镜检查等,其中,病史的采集和内镜检查更是如今该病的主要诊断方法,而在消化内镜的辅助下,不仅仅可以看到炎症性肠病的具体病变情况,还能够对活动组织提供相应的治疗干预,可以为诊断提供客观而有力的帮助。因此,在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治中,消化内镜具有十分重大的应用价值,笔者的体会是,提高IBD诊断正确率,消化内镜检查起决定性作用,与内镜操作者的水平和经验呈正相关,也与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对IBD的认识和及时排除其他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结肠炎有很大程度关系。
本文旨在研究分析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从95例实施消化内镜诊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研究资料来看,其具体的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在直视的情况下清晰的看到具体病变和找到特征性内镜下改变,得出较为明确的检查结论;(2)可以选择活体组织予以检查,进一步对病变区域和严重程度作出病情评估;(3)可以对早期的病变情况发现和动态观察,有助于提前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经病理性活检发现在95例患者中患有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有57例,患有克
罗恩病的有38例,而根据本次诊治结果显示,在消化内镜的辅助下,诊断出5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诊断准确率高达94.7%,诊断出32例克罗恩病患者,其诊断准确率为84.2%。综上所述,使用消化内镜对IBD进行诊治,其诊断准确率高,具备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被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峰,陈星,王琴琴,等.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探究[J].医学信息,2016,29(1):306-307.
[2]田雨,王化虹.血清学检测ASCA和ANCA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41(10):708-711.
[3]杨雯.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8):178.
[4]张小振.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16(20):37.
[5]丛宁宁,潘良.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健康周刊,2017,28(12):12-13.
[6]姜哲.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8):80-81.
[7]尹跃霏,陈亚丽,李赟,等.细胞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8,43(11):89-92.
[8]Y Zhang,L Shen.Advances in Study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ximal Transparent Cap in Digestive Endoscopy[J].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7,22(5):316-318.
[9]Nan-Nan Shi,Meng-Yu Liu,Yu-Qi Liu,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evaluation of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7,42(17):3247-3251.
[10]Maria Salinas,Emilio Flores,Maite López-Garrigós,et al.Computer-assisted interventions in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process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vere vitamin B12 deficiency[J].Clinical Chemistry&Laboratory Medicine,2018,56(9):1469-14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