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接收的1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解剖型钢板固定,研究组: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治疗后关节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数量。结果研究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感染、髋内翻、锁钉松动的例数分别为4例、2例、3例,并发症发生总数为9例,占比16.36%;研究组出现2例感染、1例锁钉松动,并发症发生总数为3例,占比5.4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十分理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本文引用格式:李渊.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94-95.
0引言
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群体大都为老年群体,属于一类关节囊外骨折,该类骨折发生原因为股骨颈基底位置和小粗隆水平连接的位置出现骨折。老年人大都存在骨质疏松症状,极易受到外界作用力影响,股骨粗隆间出现骨折。临床针对该骨折类型主要实施手术治疗即髓内、外固定治疗[1],要求保证固定物的稳定性,还需要具备较好的承受力,有利于负重以及早期活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少切出股骨头,手术要求较多。本研究分析的固定方法为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接收的1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为58-82岁,平均(72.06±2.57)岁,按照AO/ASIF展开分型:A1型18例、A2型12例、A3型25例;研究组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为56-83岁,平均(73.11±2.64)岁,按照AO/ASIF展开分型:A1型20例、A2型12例、A3型23例。将两组基础资料展开比较,P>0.05。
1.2方法。对照组:常规解剖型钢板固定。具体步骤如下,让患者选择水平卧位,选择合适切口,将骨折位置暴露,对切口做好清洁、消毒措施后,选取骨折近端,将两枚螺钉置入,固定良好后逐步缝合。研究组:防旋内钉内固定。具体步骤如下,让患者选择水平卧位,将臀部垫高,选择大粗隆的正上方5 cm位置取一创口,应用C型臂透视观察,通过股骨髓腔内的导针指引,在股骨髓腔内放置防旋内钉,抽离导针时将钉打进骨颈的内部。处理好远处螺钉后将尾帽拧紧,妥当放置引流管,逐步缝合创口。两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均进行抗炎、抗感染等常规术后治疗。
1.3观察指标[2-3]。本研究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治疗一个月后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各项手术指标为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长;关节功能评分采取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s用于表示计量数据,t检验;%用于表示计数数据,χ2检验。当P<0.05时,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记录数据显示,研究组各项手术指标均比对照组少,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比较两组关节功能评分。评估结果得,对照组关节功能评分为(56.37±5.19)分,研究组关节功能评分为
(70.69±4.85)分,研究组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t=9.805、P=0.001。
2.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出现感染、髋内翻、锁钉松动的例数分别为4例、2例、3例,并发症发生总数为9例,占比16.36%;研究组出现2例感染、1例锁钉松动,并发症发生总数为3例,占比5.4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3.004、P=0.001。
3讨论
我国老龄群体逐渐扩大,常见的老年疾病数量也随之增多,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其中一种。相比于青年群体,老年人的骨质比较疏松,骨量也随年纪的增大而减小,股骨粗隆间等位置受到外界微小刺激就会出现骨折。同时,交通事故、跌倒等因素也会引起股骨粗隆间骨折,出现骨折后患者的正常活动将会受到限制。如没有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极有可能引起髋内翻等症状。老年患者具有较弱的体质、耐受力,采取常规的牵引保守治疗会让患者接受长期的卧床休息,容易出现褥疮、尿路感染等不良症状。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对骨折疾病进行治疗的手术方案也得到完善,不断优化医疗器械,医师的操作技术不断提高[4],手术治疗逐渐代替保守治疗。而常规解剖型固定治疗操作比较繁杂且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因此应当应用微创治疗。
临床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案进行深入优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逐渐得到应用,该方法属于一项微创技术,在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基础上将内固定器械进行改进,股骨髓内钉治疗需要用到近端股骨颈和髋部两枚螺钉,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只需要一枚股骨头颈部螺旋刀。分析其主要特点及优势如下:一,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应用到的螺旋刀片可以同时完成抗旋转和稳定支撑,扩大末端刀片的表面,芯直径也会逐渐增加,周围骨质会受到压缩,尤其是针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其抓持力更好;螺旋刀片紧密贴合骨质,其稳定性得到提升,具有抗旋转和抗内翻畸形的双重作用;该技术操作过程中会用到“x”形骨质隧道,不会对股骨颈内骨造成过多破坏,术后骨折愈合良好;且经过生物力学试验证明,螺旋刀片和骨质的接触面积要比螺钉的大,可以提升抗切出能力,有利于早期阶段的功能锻炼。以上的手术步骤只需要将螺旋刀片置入外侧切口即可,操作十分方便。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主钉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匹配股骨牙腔,方便瞄准器静态、动态锁定标准型、小型髓内钉远端,且该技术远端为可屈性设计,方便将主钉插入,降低应力集中的可能性,以防出现股骨干骨折。综合以上分析,刘亚东等[5]多项研究均认为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属于微创操作,患者接受程度较高,手术操作用时较短,且手术出血量也比较低,设计合理,固定牢固,属于一种十分理想的方法,尤其是针对性身体质量较差,无法承受较大手术创伤的患者,可以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性以及术后关节恢复状况[6-8]。
本研究针对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该方法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均比常规解剖型内固定要少,且术后康复迅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手术安全性高,不容易引起并发症,对于帮助患者在术后快速恢复以及提升恢复期间生活质量等均存在有重要作用。
综合本次研究可知,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优先选用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进行治疗,以保障对该部分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提升综合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薛金伟,戴富强,姜源涛,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治疗高龄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401-403.
[2]周跃江,包洪卫,王海红,等.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4):344-346.
[3]张龙,申海龙,张磊,等.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6,27(2):299-301.
[4]严林.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国产短重建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2):2995-2996.
[5]刘亚东,强晓玉,张妍,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髓内固定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9):2216-2217.
[6]杨得志.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79):58.
[7]黄伟杰,罗涛,沈波,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8):790-792.
[8]李军利,王洪源,毋剑军,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7(6):599-6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