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特点以及临床预防方式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26 13:33: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某院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40例接种对象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这40例接种对象的临床信息及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特征和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高发群体为1岁以下的接种对象,高发疫苗种类为重组HepB(酵母)疫苗;异常反应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皮疹及局部过敏反应;异常反应的高发时间段为疫苗接种后的24 h内。结论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通过对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特征及发生规律进行有效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异常反应的发生几率,进而可为日后的疫苗接种工作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异常反应

本文引用格式:赵淑芳.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特点以及临床预防方式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9):247-248.

0引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性较高的疾病,该病可对机体的健康水平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目前,疫苗预防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有效的病情控制方案,受上述因素影响,我国现已将乙型肝炎的疫苗接种工作纳入重点控制项目[1]。但在乙型肝炎的疫苗接种过程中,仍存在少数的疫苗接种异常反应,从而使公众群体对疫苗接种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本次研究旨在分析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特点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现将具体的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接受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的40例接种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参与本次研究的40例接种对象中,有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岁的接种对象有18例,年龄为1~15岁的接种对象有7例,年龄>15岁的接种对象有5例;其中,接种疫苗种类为重组HepB(酵母)疫苗的接种者有24例,接种疫苗种类为重组HepB(中国仓鼠卵细胞cho)疫苗的接种者有8例,接种疫苗种类为血源HepB疫苗的接种者有8例;其中,疫苗接种次数为1次的接种对象有31例,疫苗接种次数为2次的接种对象有6例,疫苗接种次数为3次及以上的接种对象有3例。

1.2方法

对参与本研究的40例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的接种者的症状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查异常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规律。

1.3观察指标

分析接受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接种者出现异常反应的特征,观察接种者是否出现皮疹、惊厥、休克等症状表现。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文中出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2检验,以P<0.05表示对比数据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

2结果

根据参与本研究的40例接种对象的临床资料可得知,出现接种异常反应的高发群体为1岁以下的接种对象,重组HepB(酵母)疫苗为接种异常反应的多发疫苗种类。其中,异常反应表现为过敏性休克的接种对象有14例,占全部患者比例的35.0%;为过敏性紫癜的接种对象有11例,占全部接种对象比例的27.5%;为过敏性皮疹的接种对象有10例,占全部接种对象比例的25.0%;为局部过敏的接种对象有5例,占全部接种对象比例的12.5%。于接种24 h内出现异常反应的接种对象例数为31例,占全部接种对象比例的77.5%。

3讨论

近年来,部分报道指出,在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中,接种对象在接种后出现了死亡或发生接种异常反应的相关情况,进而致使公众群体对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程度产生了较大的质疑[2]。相关研究指出,1~10岁为乙型肝炎疫苗的最佳接种时间段[3]。乙型肝炎疫苗是一种二类疫苗,接种对象在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在疫苗的作用下,其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自行生成乙肝病毒的相关抗体,进而可对乙肝病毒起到抵抗效果。多数接种对象在进行疫苗接种后,可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及局部红肿的情况,以上症状表现均可自行恢复正常。若接种对象在接种后出现紫癜、休克等异常接种反应,则需立即进行对症治疗。接种对象待完成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内容后,通常需在观察区域进行时长30 min的后续观察,以免接种对象出现不良接种反应。为保证疫苗接种对象在出现接种异常反应后,可及时接受对症处理,疫苗接种科室需常规配备相关的急救措施,并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4]。

通过对某院的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工作进行分析可得知,目前乙型肝炎临床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发生接种异常反应的接种对象的症状表现的严重程度各异,过敏性休克为发生率最高的接种异常反应,但未发生接种异常反应致死的情况;接种异常反应的高发时间段为第1次接种后,1岁以下的接种对象为接种异常反应的高发人群。根据上述信息可得知,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与接种对象的年龄段和接种次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根据本次研究中发现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特征和规律可得知,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开展过程中,疫苗接种单位及科室需对1岁以下的接种对象进行重点观察,并提前对接种不良反应的抢救用品进行准备;对于疫苗接种种类为重组HepB(酵母)及第1次进行疫苗接种的群体的接种后状态进行密切观察,并告知接种对象的陪同家属接种异常反应的相关症状表现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确保可及时发现存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接种对象[5]。

\

 
综上所述,在开展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工作的过程中,需提高对易出现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群体的关注程度,并为其应用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为后期的疫苗接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段瑞波,刘立新.我国乙型肝炎疫苗研究及接种的新进展[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8,8(4):169-172.
[2]缪晓辉.再议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与乙型肝炎预防[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8,36(1):4-6.
[3]徐红帅.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4):155-156.
[4]潘雪娇,符剑,沈灵智,等.浙江省乙型肝炎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7,44(6):403-406.
[5]潘磊华.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特点及预防措施[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6):5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0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