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并分析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且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45例,分别调查并总结其失功原因,并根据调查原因分析针对性预防护理对策。结果45例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中急性闭塞21例,慢性狭窄24例。其中,8例(17.8%)内瘘失功原因为低血压,9例(20.0%)为穿刺不当,5例(11.1%)为感染,4例(8.9%)为内瘘侧肢体受压,14例(31.1%)为防护意识不足,5例(11.1%)为血管条件较差。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诱发原因较多,在开展治疗前需加强预防意识,给予综合宣传教育,提高穿刺技术,防范低血压或感染等发生,全面完善内瘘护理工作,以保障其使用寿命,促进维持性血液透析顺利开展。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孙小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调查及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8):330-331.
0引言
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已被作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本项研究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45例患者,分别调查其内瘘失功的形成原因及处理情况,并根据相关诱发原因提出合理的预防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开展维持性血液透析且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4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应用16号内瘘穿刺针穿刺,排除手术所致内瘘失功患者。本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23-79岁,平均(55.8±12.6)岁,内瘘使用时间为1-79个月,平均(21.5±9.7)个月,其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糖尿病肾病14例,高血压肾病11例,痛风性肾病3例。
1.2方法。分别整理所有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主要包括低血压、穿刺不当、感染或防护意识不足等原因,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Excel表格进行整理,再分别观察不同原因导致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临床处理方法及效果,在明确导致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后,分别阐述不同诱发原因的预防护理对策。
1.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5例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中急性闭塞21例,慢性狭窄24例。8例患者在完成透析治疗后出现了低血压表现,护理人员要求维持平卧体位,缓解穿刺局部压迫,并给予液体补充,待患者血压水平恢复正常后内瘘再通;9例患者因穿刺不当在透析结束后发生了内瘘震颤消失与肢体胀痛表现,通过开展热敷与按摩后均恢复再通;5例患者发生感染问题,给予合理处置后均消失;4例患者由于内瘘侧肢体受压而导致内瘘闭塞情况;14例患者因防护意识不足发生慢性内瘘狭窄,加强临床教育并给予扩张处理后13例恢复正常,1例重建内瘘;2例血管条件较差患者改留置颈内动脉双腔导管。
3讨论
3.1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分析。本项研究45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分别包括低血压8例
(17.8%),穿刺不当9例(20.0%),感染5例(11.1%),内瘘侧肢体受压4例(8.9%),防护意识不足14例(31.1%)与血管条件较差5例(11.1%)。
(1)低血压:既往研究也指出大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均为低血压,由于治疗导致患者有效循环血量明显降低从而出现低血压表现,特别是治疗前干体重评估不准确或治疗过程中患者体重增加影响其超滤量更易发生低血压,由于低血压导致内瘘局部血流减缓而形成内瘘闭塞情况[1]。
(2)穿刺不当:在不同年龄或不同血管条件患者中内瘘的成熟时间会有所差异,如评估不当过早使用内瘘便容易对其血管壁产生损伤。同时,不同穿刺方式也会对其形成一定损伤,需选择适合的穿刺方法以缓解血管损伤问题。
(3)感染:局部感染问题会对患者的血管内膜产生损伤,影响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血小板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生成而导致发生血管狭窄[2]。
(4)防护意识不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身对治疗的认识程度往往有限,治疗前未给予充分宣教便容易使其自我保护意识不充分,在内瘘侧肢体长时间压迫、弹力带延期解除等情况下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而出现血栓问题,最终导致动静脉内瘘失功情况。
3.2动静脉内瘘失功的预防护理分析
(1)治疗前需加强对评估的重视程度,主动询问患者日常睡眠、饮食等情况,观察治疗期间体重增加情况,评定干体重,以综合判定其适合的脱水量。治疗过程中体重明显增涨较多者需开展宣传教育与饮食干预,尽量缓解其体重增加。同时,每次透析治疗过程中均需密切留意是否存在低血压先找,如患者出现低血压表现及时对其进行处理。
(2)开展穿刺前需加强对内瘘的评估,良好掌握患者的血管走向,明确其内瘘震颤表现,完善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保障可靠穿刺效果,合理控制压脉带松紧以避免损伤内瘘[3]。不同患者的内瘘成熟时间均有所差异,临床需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表现来适时使用血管通道,避免使用时机较早而形成血肿。可根据患者静脉动脉化、内瘘血管与血管壁表现以及动脉震颤等情况来评定内瘘是否成熟,在成熟后再行穿刺。在穿刺时尽量将穿刺点原理吻合口,保证穿刺点与瘘口距离超过5 cm,从而避免穿刺引发血肿等问题。开始穿刺时较容易造成皮下血肿情况而缩短血管通道的使用寿命,需要耐心评估血管走向后再行穿刺,尽量采取绳梯法穿刺,以避免内瘘失功问题的发生。
(3)在完成治疗后轻柔、快速地将穿刺针拔除,以适合的力度压迫穿刺点,应用消毒棉球与卫生纸卷行压迫,再固定弹力绷带,使用20-30 min左右摘除弹力绷带,在起到止血作用的基础上尽量避免血管闭塞问题的发生,完成治疗后保障30 min左右的卧床休息,以防范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情况。
(4)在开展透析治疗前至治疗结束后均需对患者开展全面的健康教育,要求患者良好掌握治疗过程中内瘘自我保护方法。要求在透析后2 h内进行内瘘侧肢体制动,防治穿刺点发生血肿或出血问题,治疗24 h后自主进行局部热敷与肢体功能训练,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内瘘侧肢需避免受重与碰撞,睡眠时尽量避免对其产生压迫,掌握自行观察血管震颤与杂音的方法,并积极保证局部皮肤卫生,避免发生感染问题,一旦出现血管不良表现及时回院处理[4]。
参考文献
[1]蔡素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研究[J].医药前沿,2018,8(30):126-127.
[2]罗杰,张云芳,苏慧丽,等.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8,45(15):4-7.
[3]熊良伟,张祥贵.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J].医学综述,2017,23(24):4910-4915.
[4]王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护理[J].医药前沿,2018,8(3):3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