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验意义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各41例,将糖尿病患者列为实验A组,将高血压患者列为实验B组,另外,选取同时间段的健康者41例列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进行尿检,分析比较其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结果。结果实验A组、实验B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A组的阳性率为65.48%,实验B组的阳性率为72.72%,对照组阳性率为11.65%,实验A组、实验B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肾功能检测时,可将尿微量白蛋白作为重要的参照数据,因此,尿微量白蛋白在临床检验中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临床检验;意义;诊断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王志超,罗冲,刘乐.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验意义及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178-179.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Urinary Microalbumin
WANG Zhi-chao,LUO Chong,LIU Le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Luohe City,Henan Province,Luohe,Henan)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urinary microalbumin.Methods From May 2018 to March 2019,41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Th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ere classified as experimental group A,th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s experimental group B,and 41 healthy people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Urine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in three groups,and the results of urinary microalbumin test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 urinary microalbumin index of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group A was 65.48%,that of group B was 72.72%,and that of control group was 11.65%.The positive rate of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Urinary microalbumin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data in the detection of re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Therefore,urinary microalbumin is of high value in clinical examination.
KEY WORDS:Urinary microalbumin;Clinical examination;Significance;Diagnostic value
0引言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各项身体机能也在相应的下降,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老年疾病对于人体的脏器尤其是肾脏可能造成严重的损伤[1]。临床上常用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来检测患者肾功能情况。因此,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验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检验意义及诊断价值[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验意义及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以及健康者各41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健康者不含任何疾病,尤其是脏器类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除了相应的疾病外,也不含任何相关疾病。将糖尿病患者列为实验A组,其中包含23例男性患者以及18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35.5-81.5岁,平均年龄为(43.4±7.9)岁;将高血压患者列为实验B组,其中包含22例男性患者以及19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为(42.9±8.1)岁。将健康者列为对照组,其中包含24例男性患者以及17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36-82岁,平均年龄为(43.8±7.3)岁。三组患者临床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三组对象均采用同一种尿检方法,首先,相关人员对三组对象的尿液标本进行采集,每份标本大约在10 mL左右。检验人员选取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试剂以及特定的蛋白仪对尿液标本的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检测。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人员的所有检测均按照相关操作方式以及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A组、实验B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A组的阳性率为65.48%,实验B组的阳性率为72.72%,对照组阳性率为11.65%,实验A组、实验B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白蛋白属于血液中一种正常蛋白质,正常情况下,白蛋白在尿液中的含量极少。当人体肾脏功能受损时,尿液中的白蛋白含量将会相应增加,从而形成微量白蛋白尿[3]。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检验患者尿液中微量白蛋白含量,从而确定患者肾脏功能是否受损。当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时,肾脏功能受损,将会改变肾脏过滤蛋白质的功能,从而使尿液中白蛋白含量增加,因此,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就是象征着患者肾脏功能受损,此类疾病也被称为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检验在临床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尿微量白蛋白是肾脏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4,5]。肾脏有过滤蛋白质的功能,一般来说,健康人群每升尿液中,白蛋白含量<20 mg,如果在检验过程中,发现每升尿液中白蛋白含量高于20 mg,则说明体检者肾脏功能可能受损,需要引起注意,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可能导致尿毒症[6]。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能够及早指导肾脏情况,从而及早治疗及早预防,防治病情恶化[7]。同时,当患者血管系统改变时,也会形成白蛋白尿,因此,在2型糖尿病中,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是发展成严重肾脏并发症的危险预告,当患者的微量蛋白尿变为蛋白尿时,表示患者慢性肾脏功能衰竭,很有可能导致患者短期内死亡[8]。所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在确诊时,同时检验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含量,并且需要定期做检验,做到尽早发现,尽早预防,尽早治疗。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在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中分别选取41例,同时在健康者中选取4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者,且糖尿病患者的阳性率为65.48%,高血压患者的阳性率为72.72%,健康者的阳性率为11.65%,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者。该研究结果与他人在相关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肾功能检测时,可将尿微量白蛋白作为重要的参照数据,因此,尿微量白蛋白在临床检验中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史庆元,王秋月.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Ⅱ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片段的变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16(3):716-719.
[2]王丽萍.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验意义及诊断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0):146.
[3]毕会民,胡胜.Ⅱ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17(5):311-312.
[4]永珍,吴元健,金一,等.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5,20(3):461-462.
[5]田敏.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验意义及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8):9605.
[6]张皓,吴炜.糖尿病5种微量蛋白放免检测评估早期肾损害[J].临床荟萃,2014,13(2):792-793.
[7]郑金萍,郑金禄.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验意义及诊断价值分析[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7):310-310.
[8]魏有仁.尿中微量白蛋白的测定及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4,22(5):169-1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