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11 13:53: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45例,患者年龄均在40~80岁。在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知情的情况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2例,使用常规保守治疗)和观察组(23例,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通过治疗,两组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观察组的Mr好转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够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拉米夫定

本文引用格式:秦磊.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1)122,125.

0引言

目前,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已得到医学界的共识。而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属于肝病的晚期,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面色灰暗黝黑,伴有舌炎、夜盲、口角炎、多发性神经炎等。肝硬化失代偿期会有不规则低热,可能原因是肝脏解毒动能减退,肝细胞坏死,继发性感染等。据报道记载,未采用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5年存活率仅有33.9%,而未经任何抗毒病药物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更高。因此,抑制病毒持续复发是临床治疗的重心,一旦肝功能发生失代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会同步提高。故,为了保证每位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就治的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密切观察其治疗效果。

\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均在40~80岁。排除其他非病毒性肝损害,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141)0.5 mg口服,1次/d,服用2年。对照组使用常规保肝,静脉点滴草酸镁(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42),腺苷蛋氨酸(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42)口服0.5 mg/d,服药后每2周检测1次血液细胞学时间,每9周检测血清肝炎免疫标志。两组均给予降酶、常规护肝、支持疗法、营养支持及相应对症治疗。同时,两组禁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和免疫增强剂量。

1.3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两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每4周检查1次肝功能、肾功能、生化学指标、PT、腹部B超超声、Beagle/Abeam转换率,每8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其中HBV DNA载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疗效有效指标为,HBV-DNA转阴、肝功能、HA恢复正常、Beagle阴转、Abeam阳转,且随访期间内不再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肝脏MR好转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检查指标好于对照组,因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

 

2.2两组治疗后Beagle/Abeam血清转换率和HBV-DNA转阴改善情况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Beagle/Abeam血清转换率和HBV-DNA转阴情况明显低于观察组,因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

 
2.3两组治疗后肝脏MR好转率情况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肝脏MR好转率情况明显低于观察组,因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3。



\
 
3讨论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而HBV相关肝硬化是慢性HBV感染的重要结局。据统计,全球死于肝硬化的患者中约30%是HBV相关肝硬化,20%的肝硬化将进展为失代偿期。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属于肝病的晚期,后续并发症的发生率大,生存率较低,为帮助患者改善肝功能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率,组织病情恶化。其中,活动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体内的HBV活跃,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临床疗效可有效控制,可不同程度的抑制HBV-DNA的复制作用,改善其肝功能[1],抑制其相关的药物副作用。对于临床患者而言,为迅速控制病情,防止肝功能发生后续恶化、出血、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应首要考虑服用恩替卡韦[2](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帮助患者增加短期疗效,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显著。

在当前的研究中显示,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临床治疗时,最能取得一定疗效。本文通过对观察组服用恩替卡韦(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数据表示,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BV-DNA转阴、Beagle转阴情况升高、肝功能明显好转,能够有效抑制患者肝纤维化病情发展,耐药性低,有效缓解肝硬化进展,降低其原发性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其存活率,有部分患者病情稳定后,甚至可免去肝脏手术[3]。而未服用恩替卡韦(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患者,相对比,病情转阴率低、好转情况不明显,疗效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有进展为肝癌的风险,在临床治疗时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后)抗病毒药物发生肝癌的概率可降低,但肝癌的病死率仍较高[4]。因此,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应提早治疗,减轻病情恶化,避免出现肝硬化病死率[5]。

本研究也显示,观察组在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肝脏MR好转率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Beagle/Abeam血清转换率和HBV-DNA转阴改善情况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对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取得明显更佳的效果,其安全系数也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目前多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出现,采取替代使用,可有效控制肝硬化,使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在充分资料的显示下,恩替卡韦(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抑制HBV-DNA复制的作用更加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6-7]。对于现在仍是无法彻底清楚病毒的状态,还需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的研究考察。在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时,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也得到保障,有较高的使用价值[8]。

参考文献

[1]曹亚昭,黄成军,程书权.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研究[J].海峡药学,2017,29(5):165-166.
[2]关涛.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9):127-129.
[3]刘生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1):26-27.
[4]杨红洁,戴静毅.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J].中外医疗,2018,37(3):121-123.
[5]吴城珍.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1):177-178.
[6]贺勇.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5):132-134.
[7]郝晓芳,高晓红.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研究进展[J].肝脏,2017,22(3):271-273.
[8]康桂红.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7,9(2):97-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8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