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2-12 15:25: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抽取 100 例艾滋病病人给予研究,平均分组,参考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 经过分析,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结论 针对艾滋病病人开展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缓解负面情绪,延长生存时间,增强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病情,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关键词: 心理护理;艾滋病;治疗依从性;抗病毒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杨敬梅.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5):218+220.

\

0引言

当前,救治艾滋病的主要方法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然而其无法彻底地清除病人体内的病毒,必须长时间终身性救治。抗病毒治疗极易引发诸多不良症状,造成病人拒绝治疗。艾滋病病人感染 HIV 后会出现害怕、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失去生活的希望 [1]。所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必须保持良好的依从性,该报告中,针对艾滋病病人开展心理护理, 能够增强治疗依从性,增加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作用,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信息。选择 2016 年至 2017 年接收的 100 例艾滋病病人给予探讨,男 80 例,女 20 例;年龄 19-68 岁。具体分为: 10 例为静脉吸毒,85 例为性传播,5 例为传播途径不详。平均分组,参考组选择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选择心理护理措施, 对比两组的效果,经过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 差异不大(P > 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人开展抗病毒治疗(HAART),主要分为:① 2 种 NRTIS+1 种 NNR-TIS;② 2 种 NRTIS+1种 PIS;③ 1 种 NRTIS+1 种 PIS[2]。

1.3护理方法。参考组选择基础护理干预,实验组开展心理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3.1开展心理咨询。门诊开设心理咨询室,并且开通咨询电话,为病人与家属进行相关问题的讲解。护士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温柔的话语改善病人的焦虑、害怕等不良情绪, 为病人全面详解的介绍有关艾滋病的知识,使其认识到该病能够服药治疗,控制病情,同时还可以降低传染性与并发机会性感染,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以及生活质量,同时为其讲解治疗效果显著的病例,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单室交谈。医护人员应保护良好的工作态度,关心爱护病人,获得其信任感。倾听为有效沟通的一种技巧。谈话应尽可能根据患者的意愿开展,认真耐心的听取主诉,也可适当的采取肢体语言表达等做出回应。面对病人保持良好认真的工作态度,尤其为服满释放者以及吸毒者,关心其工作与生活情况,指导其计划未来让其感受到温暖,进而主动配合治疗,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1.3.3保护病人的隐私。艾滋病为个人的隐私,医务工作者必须为其保守秘密,应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取药以及随访,尽可能避开每个病人的取药和随访时间,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如:不与其他病人接触),严格保密病人的个人资料。

1.3.4开家属坐谈会,发挥家庭支持的作用。主动和病人家人交流,让其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参加病人的治疗,对于一些愿意接受病人的家属进行交流,让其掌握病人的心理情况,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服药后的反应等,解除对艾滋病的害怕与抗拒,保护病人的隐私与尊严。告知家人给予关心与照顾病人,指导其定时用药,战胜治疗中的难题,日常生活中,科学合理的制定饮食方案,引导病人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促使病人主动接受治疗与护理。

1.3.5电话随访。初期治疗时,每周 1 次进行电话随访,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为其讲解抗病毒治疗后不良症状可在两周后改善,可以采取饮食调节,播放轻松的音乐,开展合适的运动,参加社会活动等转移集中力,缓解不良反应产生的疼痛,同时和医生保持联系。鼓励病人坚持治疗以及求生的渴望,每次电话随访必须重点告知依从性的必要性以及禁忌事项,加重其意识,同时讲解治愈的病例,提高治疗的信心,主动接受治疗。

1.4判定要求。护理部对病人的治疗依从性给予评价。完全依从:半年内坚持规范治疗,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者;基本依从:半年内基本配合规范治疗,忘记服用 1-3 次,或未漏服, 但服用时间大于规定时间 8 h 者;不依从:在半年内常常不遵照医嘱,忘记服用超过 3 次或中断治疗的病人。

1.5数据处理。选择 SPSS 13.0 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 χ 2  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f 或配对 t 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2结果

通过对两组艾滋病病人治疗 6 个月后的遵医行为给予随访调查,比较两组的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等内容,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P< 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见表 1。

\

讨论

艾滋病即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发的一种以免疫系统受损与感染为具体表现的疾病。当今,艾滋病属于不能治愈的疾病,然而针对其开展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减少病发率与病死率,明显的改善病情,增加生命时间, 进而增强生活质量。抗病毒治疗极易引发诸多不良症状,造成病人拒绝治疗。艾滋病病人感染 HIV 后会出现害怕、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失去生活的希望。降低艾滋病病人治疗依从性的原因众多,研究表明,缺乏治疗的信心,副反应较大, 社会歧视为重要因素,所以,针对上述的因素开展系统的护理工作。首先开展心理护理,尽可能的改善病人的负面心理, 并且充分利用家庭与社会功能,加强病人治疗的信心,然后, 采取系统合理的治疗方案,增强病人的承受能力,缓解不良症状,显著增强治疗依从性 [3]。本报告结果表明,经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等,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 P< 0.05,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充分提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艾滋病病人的认知,缓解其不良情绪,并且针对性的治疗能够减少不良症状,显著的增强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艾滋病属于一种传染性终身性疾病,属于国内防治与控制的重要疾病。对于该病的治疗任重道远。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总计艾滋病感染人数已大于 50 万人 [4]。大量报告显示, 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减少传染率以及死亡率,而治疗依从性为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增强病人的依从性为重大医疗工作任务,不但需要医务工作者的努力,还需社会的主动合作, 全社会的支持。所以,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全社会减轻或消除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才能达到良好的控制传染,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总的来说,针对艾滋病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生活的自信心,促使身体康复,适合临床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邹丽红. 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转化医学,2016,12(5):23-24.
[2]梁银志. 综合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 ,2017,12(3):22-23.
[3]周倩, 李幻 , 石柳春.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复诊率的影响 [J]. 全科护理,2016,11(10):2968-2969.
[4]谭钟丽. 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影响的对比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5(25):12-13.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12/20181212032704250.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