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或者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行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组以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予以治疗。结果观察组的失血量、离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治疗价值优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前者可降低手术创伤并促进术后康复。
关键词:腹股沟疝;儿童;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
本文引用格式:黄小羚,白强,董克刚.儿童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价值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170.
0引言
腹股沟疝属于儿科临床常见病,以往开放式的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对此类患儿治疗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此类患儿的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该术式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以及并发症率低等优势,有助于发现患儿对侧的隐匿疝[1]。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价值,本文将着重探究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或者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治疗价值。
1资料方法
1.1线性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我院526例腹股沟疝小儿病例,以其就诊顺序为标准分组,观察组(311例):性别比,男:女=164:147;就诊时年龄2~13岁,均值(6.3±0.2)岁。对照组(215例):性别比,男:女=109:106;就诊时年龄2~13岁,均值(6.5±0.1)岁。2组线性资料在比较中P>0.05。
1.2主要手术器械
微型腹腔镜系统(直径0.5cm)、Trocar(直径0.5cm、0.3cm)、气腹针、操作钳(直径0.3cm)、4号丝线、4-0可吸收缝线、5-0可吸收缝线、自制雪橇针:长约20cm克氏针,直径1.5mm,针头部为扁梭状,尖端(侧面)呈“雪橇”状,距针尖2mm处钻有直径1mm穿线孔。
1.3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予以治疗,术中为常规全麻,保持仰卧体位,在患侧的腹股沟一处顺皮纹做一长度1.5cm左右的切口,之后对皮下组织进行逐层钝性分离,充分显露患儿精索,并探寻疝囊。切疝囊后对疝囊进行解剖游离直到疝颈部,对疝颈部进行缝扎并缝合皮肤;观察组以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予以治疗,术中采取气管插管及常规全麻,保持仰卧体位,在患儿脐上缘皮肤皱褶处切口,长约5mm,气腹针穿刺建立人工气腹,放置5mm穿刺套管,并建立8~11mmHg的气腹,于腹腔镜辅助下观察患儿腹股沟区域,明确其疝环大小、精索血管和输精管等相关情况,之后观察对侧是否存在隐性疝。于直视下在脐下缘皮肤皱褶3mm处做切口,放置3mm穿刺套管及3mm抓钳,将4号丝线穿过雪橇针针孔,丝线针尾用蚊氏钳夹持固定以防止丝线脱落。腔镜直视下于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穿刺1mm穿刺孔,刺直达腹膜外,与操作钳配合,腹膜外潜行、游离内侧半圈,推开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到达内环下方刺破腹膜进入腹腔,女性患儿无精索结构,相应的是子宫圆韧带,可缝扎。用操作钳拉住缝线带入腹腔,退出雪橇针;再从原穿刺孔另穿刺带线雪橇针自初次进针部位潜行腹膜外缝合内环口外半周腹膜,至内环下方中点原腹膜刺破处穿出入腹,将腹腔缝线带住拉出腹腔,剪断4号丝线形成双股等长的线,将睾丸下拉同时挤出阴囊内积气,检查内环口处腹膜完整、无明显血肿形成,腔镜直视下确认无肠管及曲折精索(或卵巢)进入远端疝囊后给予抽紧线,形成两道线圈,线结打在腹膜外。解除气腹,可吸收线缝合皮下和皮内缝合,结束手术。两组患儿术后均给予止血药物治疗。
1.4评估指标
(1)统计两组的常规围术期指标,包括术中用时、失血量、离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等;(2)两组术后均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复发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以SPSS 17.0分析,标准差以(±s)描述,行t、2检验,P<0.05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单侧与双侧术中用时、失血量、离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且P<0.05。
2.2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
3讨论
目前研究认为,腹内压异常升高是小儿腹股沟疝的重要诱发原因,该疾病在男性患儿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右侧较为多见,患儿明确诊断后需要立即采取手术方案治疗[2-5]。在腹腔镜辅助下实施疝囊高位结扎术,有利于减小术中切口并缓解疼痛感,能够缩短患儿术后离床活动的时间,也是微创手术的典型代表[6-8]。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在手术用时、离床活动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特别是术后的并发症率和复发率低于同期对照组。这也提示,对于小儿腹股沟疝患儿来说,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治疗价值相对更高。
综上所述,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治疗价值优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前者可降低手术创伤并促进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常斌.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18,25(3):50-52.
[2]钱科洪,李光学,杜波.小儿腹股沟疝应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2):62-63.
[3]阳家才.评价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J].健康必读,2018,44(12):271.
[4]惠远见,周勤慧,狄茂军,等.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17):1353-1354.
[5]王利,李贵斌,宋连杰,等.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的疗效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6,(12):928-931.
[6]张世伟,张浩然,马计超,等.改良单孔疝针经皮腹膜外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6,(10):754-757.
[7]戴庆妍.小儿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围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2):218-220.
[8]包平倩,李松,俞慎林,等.腹腔镜下自制雪橇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5):201-2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