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析在临床治疗胆管结石中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 + 胆道探查取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随机筛选于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入院接受治疗的 166 例胆管结石症患者,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n=83)施以腹腔镜胆囊切除 + 胆道探查取石进行治疗,对照组(n=83)施以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 + 胆道探查取石术。将两组的临床手术指标、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长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情况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长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胆管结石中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 + 胆道探查取石,创口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临床指标良好,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胆管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安全性
本文引用格式:朱少泽 . 腹腔镜胆囊切除+ 胆道探查取石治疗胆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9):51-52.
0引言
胆管结石在临床中属于一种常见的胆石症,在以往临床中主要是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由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一定临床治疗成效,但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较多、并发症多,使疗效大打折扣,不利于改善预后。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飞跃式发展,腹腔镜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胆石症中 [1]。基于此,在现研究中,探析在临床治疗胆管结石中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 + 胆道探查取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筛选于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入院接受治疗的 166 例胆管结石症患者,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n=83)中有男性 50 例,女性 33 例;年龄 31~75 岁,平均(52.22±6.04)岁;对照组(n=83)中有男性 48 例,女性35 例;年龄 31~73 岁,平均(51.31±5.75)岁。将两组的一般资料予以统计学分析,均未发现明显差异性(P>0.05),可作研究与分析。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纳入本次研究中。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施以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 + 胆道探查取石术进行治疗,即患者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帮助患者取仰卧体位,将腰背部进行垫高,在右上腹部经腹直肌做 1 个长约15cm 的手术切口,入腹后,仔细观察胆囊与肝门后,将胆囊动脉、胆囊、胆囊管进行常规分离。将胆囊管与胆囊动脉进行结扎与切断,并将胆囊摘除。若胆囊及其周围组织出现明显粘连,则应暂时不将胆囊切除或是逆行切除。合理牵拉胆囊管,使胆总管得以充分显露,采用注射器进行穿刺抽吸处理证实之后,选取胆总管前壁做一个 2cm 左右手术切口 [2]。在纤维胆道镜的直视下,对胆管进行探查,根据患者的实际结石大小选取科学合理的取石方法。在确认无残留结石后将预先修剪好的 T 管插入至胆总管,缝合切口,在 T 管内逆行注入氯化钠注射液,并仔细观察是否出现渗漏现象,切除胆囊,放置引流管,关闭腹腔,术毕。
实验组施以腹腔镜胆囊切除 + 胆道探查取石术进行治疗,待麻醉效果满意后,头高足低仰卧位,经患者脐带穿刺建立 CO2 气腹(腹内压约 14mmHg),常规放置腹腔镜,观察胆囊与肝门。穿刺椎在右腋前线肋缘下、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剑突下偏右进入腹部,常规分离粘连,分清胆囊管、胆总管、胆囊动脉之间的关系,切断胆囊动脉并夹闭近端,牵引胆囊管,显露胆总管并在其前壁做长 1cm 左右的纵行切口,使用纤维胆道镜放置胆总管内,取净胆管内结石后取出胆道镜, 牵引胆囊,置入修剪好的 T 管,微乔线缝合固定 T 管后切断胆囊管,移除胆囊。常规留置引流管,将手术切口逐层缝合, 术毕。术后无一例残留结石,均于术后 2 月,安全拔除 T 管。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符合胆管结石的诊断标准;观察并同步记录两组的临床手术指标、并发症情况。临床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
1.4统计学方法
在 SPSS21.0 统计软件中算出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 t 和 2 检验,以 P<0.05 为准,说明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2结果
2.1两组的临床手术指标情况
两组手术时长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长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1。
2.2两组的并发症情况
两组的并发症情况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3讨论
据不完全统计,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病率约占11%~17%[4]。在以往临床中常用碎石、排石的传统保守治疗方法,治疗成效欠佳,术后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改善预后。因此,外科手术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目前临床治疗大部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胆道镜取石 T 管引流术(LCHTD)、传统胆囊切除术(OC)等均为外科手术方式,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在临床成效上存在着差异性 [5]。故而,选取有效、安全的治疗术式已成为当前广大医者所面临的重点课题。如前所述,传统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的创伤大、术中出血量较多、病人术后恢复慢、住院时间长。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利用以及研发,腹腔镜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且获得患者与医者的青睐 [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预后良好的优点。而胆道探查取石术同样也常用于临床治疗胆管结石患者中,极大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长,创伤小。将胆总管切开取出结石能够置入 T 管,使腹腔镜的实际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7]。具体来讲,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在腹腔镜与纤维胆道镜相结合的使用下,可有效减少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感,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2)可针对患者胆总管以及十二指肠乳头等部位功能进行有效保留,将胆道感染的几率控制在最小;(3)能有效保障结石的取出率;(4)通过 T 管窦道,能达到多次取石的效果,且操作较为简单;(5)手术的适应人群较广。总之,腹腔镜胆囊切除 +胆道探查取石对胆管结石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表明,实验组的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长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手术时长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情况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胆管结石中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 + 胆道探查取石术,具有创口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临床指标良好等优点,符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要求,已经被广大患者接受和认可,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张乐 , 白月奎 , 欧云菘,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观察[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8):1141-1143.
[2]李宇 , 郝杰 , 孙昊 , 等 . 一期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与分期内镜取石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比较 [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6,25(2):202-208.
[3]秦菊芳 , 吴雅荣 .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 [J]. 河北医学 ,2015(12):2004-2006.
[4]刘文松, 孙冬林, 朱峰,等.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复发或残留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6,25(2):209-213.
[5]何平, 赵凤林, 梁杰雄,等. 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研究 [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6,19(6):482-484.
[6]贾国洪 , 尚培中 , 李晓武,等. 经腹腔镜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
54 例临床探讨 [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6,32(8):45-46.
[7]秦亚东 , 郭军 , 张建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与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 [J]. 黑龙江医药 ,2016,29(4):771-772.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治疗胆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903/2018090309523314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