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20例,主要为十二指肠镜联合乳头括约肌取石治疗,观察组25例主要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复发率和清除率均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88、107.772,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5、0.128,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8,P<0.05)。结论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胆道镜治疗时,可提升临床疗效,有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的特点,结果分析如下。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道镜
本文引用格式:金铁俊,徐刚.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0):93-94.
0引言
胆囊结石并总管结石为常见外科疾病,此种疾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为常见外科急腹症。临床多表现为腹痛、高热、黄疸等,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精神疾病,严重情况甚至会出现休克、危及生命安全。近年随着手术治疗方式的提升,腹腔镜、胆道镜持续发展,在此种疾病治疗中逐步得到使用。有研究认为此种治疗方式有安全可靠的特点[1]。现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各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取2014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5例,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26-62岁,平均(43.16±2.13)岁,病程3个月至10年,平均(4.13±0.63)年,发热5例、寒战7例、腹痛8例;观察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25-62岁,平均(43.20±2.01)岁,病程4个月至10年,平均(4.20±0.51)年,发热7例、寒战9例、腹痛9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础性数据并无较大差异,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1.2.1对照组为微创切除治疗,首先进行局部麻醉,插入十二指肠镜,达到十二指肠降部,并找出十二指肠乳头,造影导管同时插入胆总管,并注入泛影葡胺20 mL,明确胆管结石位置和胆小以及数量。切开刀插入胆总管并于11点方向切口括约肌,长度则需依据结石和乳头扩张程度决定,取石结石结束之后注入造影剂并确认是否无结石残留。术后观察患者腹部状况和血尿淀粉酶变化。观察并发症状况。
1.2.2观察组患者首先于气管插管之下进行全身麻醉,之后建立14 mm Hg压力人工气腹,可选择性进行3孔、4孔手术。剑突下3 cm偏右侧2 cm进行穿刺,其它各孔主要为常规孔位穿刺。胆囊三角区分离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同时采用超声刀进行胆囊动脉离断。可不切断胆囊管,于近胆总管位置采用可吸收夹进行夹闭,同时进行牵引防止胆囊内小结石坠入胆总管。胆囊管和肝总管交汇位置,将胆总管前壁行纵切口1 cm,剑突下穿刺孔经胆总管切口进入胆道镜探查,并采用网篮取出胆管结石。取石成功之后取导尿管进行冲洗,并取胆道镜检查结石残留,确定并无结石残留之后置入T管并缝合切口,最后缝合胆总管切口,并注入生理盐水观察是否出现渗漏。手术结束后3个月做T管造影,分析胆总管通畅状况,T管造影检查时胆总管下无结石且通畅无阻则可拔除T管。
1.3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和疾病复发率,随访时间为6个月。②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③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状况,其中主要并发症为切口疝、术后镇痛、反流性食管炎。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处理45例数据,以χ2检验患者复发率、并发症资料(%、n),以t检验患者术中引流量等计量资料(±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疾病复发率以及清除率。对照组:复发3例15.00%、清除17例85.00%;观察组:复发1例4.00%、清除36例96.00%。观察组患者疾病复发率和清除率均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各观察指标变化。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2.93±0.36)d、术中出血量(37.16±1.50)mL、手术时间(134.06±9.34)min、术后引流量(119.67±2.67)mL。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1.62±0.41)d、术中出血量(37.64±1.26)mL、手术时间(114.20±13.26)min、术后引流量(119.16±3.16)mL。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88、107.772,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5、0.128,P>0.05)。
2.3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率。对照组:切口疝2例、反流性食管炎1例、术后镇痛3例、并发症6例30.00%。观察组:切口疝0例、反流性食管炎0例、术后镇痛1例、并发症1例4.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8,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率持续提升。临床在结石治疗上主要为开腹手术、腹腔镜以及药物治疗[2]。传统开腹虽然取石效果好但创伤大且时间较长,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两种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乳头括约肌进行治疗时可不完全切开胆总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持胆道完整性,恢复效果较快。括约肌切开之后却会造成胆道,瘤体力学改变、肠液反流,进而破坏胆管自然抵御机制,细菌移位之后也可引发胆管炎甚至出现癌变。对于结石较大的状况也需进行碎石治疗,因此使用限制性大。随着腹腔镜技术持续发展,纤维胆道镜结石持续发展,为临床使用提供重要保障。有研究认为和常规治疗方式相比,此种治疗方式结石清除率高,因此受到多数患者和医生欢迎[3-5]。为探讨和分析腹腔镜、胆道镜治疗效果,现对双腔镜和乳头括约取石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患者取石、复发状况,观察组患者疾病复发率、除率均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可知,两种治疗方式由于均通过大量临床使用,因此治疗效果均较好。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手术时间可知,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出现此种情况主要为对照组取石时直径较大或部分情况操作较为麻烦,因此手术时间较长。分析出血量和引流量时发现,两种治疗方式并无较大差异。提示可知,由于两种治疗方式均为微创治疗,因此并无较大出血和引流状况。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更短可知,双腔镜进行治疗时患者恢复效果更佳,同时和双腔镜手术对患者腹腔刺激较小也有重要关系,因此排气时间较短。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患者并发症状况时可知,观察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术后镇痛等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知,由于双腔镜进行手术治疗时创伤小,因此疼痛更轻,患者术后无需镇痛,同时乳头括约肌切除术由于自身特点,因此各种并发症较多。但观察进行手术时可引入胆道造影检查,同时在胆道探查时可将胆囊切除,通过此种方式确保术野清洗[6-7]。为防止发生胆汁外渗情况,术中对胆总管缝合应距离缝合针2 mm位置,同时确保对整切口,避免发生胆总管表面严重剥离,也可采用8字缝合法进行缝合。
综上所述,为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治疗可有取石率高复发率低和术中并发症少以及恢复效果好的特点,因此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瑞斌,徐彦辉,李学婷.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26(17):39-41.
[2]马富平,梁刚,晁延军,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J].安徽医学,2017,38(8):1012-1015.
[3]王根利.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5):48-49.
[4]奚剑波,法镇中,闵震宇,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22-25.
[5]张磊,褚琴.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5):52-53.
[6]谢宙宏,何元扬,赵开学.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探讨[J].智慧健康,2017,3(2):16-18.
[7]黄伟.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体会[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6(5):452-4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