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诊危急值不规范处置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十大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急诊科就诊的急诊患者危急值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活动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急诊危急值不规范处置率由品管圈活动改善前49.5%降至改善后5.3%。结论运用品管圈可有效降低急诊危急值不规范处置率,实现对急诊患者出现危急值的处理标准化管理,提升圈员运用品管工具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关键词:品管圈;危急值;质量改进
本文引用格式:施芹,俞静,孙轩.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诊危急值不规范处置率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7):236-237.
0引言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有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发自动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应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效果、效益,以及降低成本和(或)减少差错的目的。危急值作为国家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它的产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2]。危急值的出现意味着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险期,及时发现危急值并快速进行危急值处理,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不良后果发生率的有效措施[3]。降低危急值患者不规范处置的发生,对于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保证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开展推动全员品质活动,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能够有效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发生,提高医院影响力和满意度。为规范危急值处置分析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急诊科联合医务科、影像科、检验科、护理部成立了“极速圈”质量控制(QC)小组,利用品管工具进行分析与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成立QC小组
“极速圈”QC小组共有8名圈员,由急诊科牵头,圈长由急诊科俞静担任,负责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护士长担任辅导员,给予活动的技术支持与指导。1名圈员是检验科的工作人员,1名圈员是影像科的工作人员,负责报告危急值的项目;其余5名圈员是临床一线自主自愿报名并有一定品管圈知识基础的急诊科医务工作者。
2品管圈活动实施方法
2.1选定主题
圈员们通过头脑风暴用排序法选出圈名和圈徽,运用评价法选出本次活动主题,参考相关文献进一步阐述选择本主题的意义,并对主题进行定义。以“5分、3分、1分”评分法进行评分,汇总分数,得分最高者为本次活动的主题-降低急诊危急值不规范处置率。
2.2制定活动计划
根据选定的主题运用六何分析法(5W1H)制订活动计划,包括拟订计划、现状调查、目标设定、解析与要因验证、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确认效果、标准化、巩固措施、决定活动日期、圈员工作分配等,绘制成柏拉图。活动周期定为2018年3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运用的品管工具包括主要运用头脑风暴法、柏拉图、条形图、雷达图等品管工具。
2.3现状调查
设计查检表,运用甘特图制定时间进度表,通过5W1H明确职责分工,通过三现原则对急诊科危急值处置进行了为期3周的查检,共计查检95个项目,发生不规范处置47项,不规范处置率为49.5%,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并制作柏拉图,见图1,运用80/20法则选出前三项:(1)处理措施不到位;(2)医技科室未与医生沟通;(3)医生漏登记,并列为本次活动改善的重点。
2.4设定目标
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即目标值=49.5%-(49.5%×90%×78.72%)=14.4%,下降幅度为35.1%。
2.5解析与要因验证
圈员们运用头脑风暴法,围绕上述三项改善重点项目进行讨论,运用鱼骨图进行特性要因分析。鱼骨图分析出要因后,由8名圈员通过5、3、1评价法进行打分,运用80/20法则,分数>32分选为真因。通过运用数据分析、查阅资料、现场调查与确认等方法对项目一一进行验证,通过2周真因验证最终确定为:(1)电脑系统未维护;(2)危急值登记表格不完善;(3)无详细规范的处置内容。
2.6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
2.6.1选定对策
(1)维护危急值提醒反馈系统;(2)与医务科沟通重新制定危急值登记本;(3)增加登记表格项目数;(4)增加危急值反馈栏,追踪项目栏;(5)设计电子表格;(6)对全院进行统一的培训;(7)定期对危急值登记本检查;(8)查找文献,根据文献重新制定操作流程。
2.6.2对策整合
2.6.2.1维护危急值提醒反馈系统
申请院领导批准,与软件公司沟通,维护危急值反馈系统。5月1日至6月20日,对策实施后,医师工作站维护提醒对话框,可以使医生第一时间接收危急值内容,不会遗漏患者危急值。经查检6月1日至20日患者危急值无漏登记现象。
2.6.2.2制定危急值电子表格
包括重新制定危急值登记表及制定电子表格留档,增加反馈记录栏。取得的效果:无字迹潦草情况。对策实施后,通过2周时间(5月14日至28日)进行查检危急值登记情况,共查检13人,反馈登记栏目填写率达100%;处置反馈内容记录过于简单,待进一步规范。
2.6.2.3修订泗阳县中医院危急值处置soP
包括修订危急值标准、修订危急值规范处置流程及修订SOP:(1)6月1日急诊医生与医务科、检验科、影像科共同查找文献与标准,对不适用标准进行修订,共计修订17项;(2)6月4日由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专家进行审核评定;(3)6月6日由医务科下发各科室;(4)6月13日组织全院培训,7月11日考核;(5)6月20日制定“一读就懂危急值”宣传手册,并印制放置于宣传栏。
3效果确认
3.1有形成果
对策实施完成后对2018年7月至2018年8月发生不规范处置率进行统计分析:不规范处置率由改善前49.5%下降至改善后5.3%,低于目标值,目标达成,具体调查情况见表2。
3.2无形成果
无形成果对于品管圈活动来说指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开发员工的聪明才智、使团队的创造力得到提升,多提出优质且合理的建议和提高工作效率等[4]。本次活动中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无形成果,如圈员QC知识、脑力激荡、团队精神、沟通协作、发现问题能力及运用品管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活动前得到了较大提高,临床医师、辅助科室的技师之间、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合作与沟通有了良好配合。
4标准化
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对有效措施进行汇总整理,修订“危急值”报告登记表并形成了制度,危急值规范处置标准作业书在全院进行推广。
5讨论
(1)品管圈可以让圈员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品管圈活动开展赋予了圈员真实的参与感,激发了圈员参与管理的意识[5],调动了圈员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尤其是从不懂到熟练运用品管工具的过程,提高了圈员的综合能力。整个品管圈活动过程中圈员学会了文献检索的方法,掌握了制作幻灯片,绘制柏拉图、关联图等技能,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沟通技巧,并在成果汇报过程中锻炼了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2)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使得科室成员对异常结果处理的更加认真。科室成员能够在发现异常时尽快进行分析处理并且能够与患者的主治医师及时联系,使得检验科科室成员的责任心和认真程度得到提升。如果主治医师能够及时解决检验科提供的异常结果,将给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某些发病很急的病症治疗方面[6]。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既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健康,提高检验科与临床治疗的水平,也能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
[2]肖瑾瑛.联合多部门开展品管圈提高危急值台账登记合格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0):104-117.
[3]赵娟.危急值自动警示系统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4):447-448.
[4]徐建鸣,丁万红,方亭妮,等.应用品管圈实施患者跌倒管理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3-26.
[5]程金焱,沈慧,邱慧琳,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病人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8,16(31):3936-3939.
[6]陈震.临床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3):296-2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