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讨论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我院放射科检查的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70例,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并经过MIP、VR、CRP、MPR处理方法进行重建,比较各重建技术检出率的不同。结果经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检查,70例患者检查出隐匿性肋骨骨折共78处,其中不完全性骨折68处,完全性骨折10处;不同重建技术对于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检出率不同,CRP的检出率最高,MIP的检出率最低,检出率由高至低分别为:CRP、MPR、VR、MIP,各检出率比较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4排螺旋CT具有操作简单、扫描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结合不同重建技术能够较准确的诊断出隐匿性肋骨骨折,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影像资料。
关键词: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
本文引用格式:杨昌贵.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9):182-183.
0引言
人体的肋骨一共有12对,在胸部两侧对称分布,与胸骨、胸椎前后相连,共同组成人体的胸廓结构。当胸部遭受损伤后,容易导致肋骨骨折的发生,包括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1]。临床中通常使用X线来检查肋骨骨折,但其对于隐匿性肋骨骨折较难以发现,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64排螺旋CT技术主要应用于骨关节、循环系统及其他各部位疾病的诊断,具有无创、立体、精准、高效的优势,同时扫描分辨率较高、扫描范围较大、辐射损伤小、可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从而有效弥补了X线检查的弊端,加强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2-3]。本研究对70例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来讨论其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6月经我院放射科检查的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70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年龄18~63岁,平均(39.76±7.25)岁。骨折原因:车祸伤48例,高空坠落9例,击打伤7,摔伤6例。
1.2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 perspective型64排螺旋CT仪,对患者胸部进行薄层容积扫描,对双侧12对肋骨均扫描,嘱患者屏气5~10 s一次完成扫描。设置参数:管电流为80 mAs,管电压为130 kV,薄层厚度为5 mm,螺距为1.0,准直宽度为64×0.6 mm,速度为0.6 s。完成扫描后,采用标准法进行重建,重建层厚2 mm、重建间距1 mm,将所得图像结果上传至工作站,经过适当后处理方法进行重建成像,包括MIP(最大密度投影)、VR(容积再现技术)、CRP(曲面重建)、MPR(二维多层面重建)。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处理软件SPSS 19.0对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结果
经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检查,70例患者检查出隐匿性肋骨骨折共78处。其中不完全线骨折68处,完全线骨折10处。其中左侧1、2肋骨处骨折9处,右侧1、2肋骨处骨折7处;左前肋骨折10处,右前肋骨折6处;左侧肋骨角处骨折21处,右侧肋骨角处骨折25处。
2.2不同重建技术检出率的比较
不同重建技术对于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检出率不同,CRP的检出率最高,MIP的检出率最低,检出率由高至低分别为:CRP、MPR、VR、MIP,各检出率比较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肋骨骨折采用普通X线检查时,通常由于设备条件、拍摄角度、肋骨特殊结构等问题,造成检查图像重叠,骨折线显示不够清晰,对于肋骨关节以及膈下肋骨处的骨折无法确诊,同时分辨率较低,可能造成伪影,从而造成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4]。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很好的弥补了上述不足,分多个层次进行检查,使图像结果呈现空间立体感,可从多角度显示出肋骨的全貌以及微小损伤,从而做到准确定位。MIP、VR、CRP、MPR重建技术的应用,扫描时间未增加,又使重建图像呈现出多方位立体效果,有效克服了X线影像重叠的障碍,从而诊断的准确性大大提高[5]。本研究中,70例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经64排螺旋CT重建扫描,共检出骨折78处。
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①连续容积扫描,全部肋骨扫描可在6~8 s内完成,并一次性获得多张扫描图像,有效避免了移位伪影的出现,可实现间隔重建,使得各图像之间无显著差异;②完成轴位扫描后,可薄层、任意平面、多角度的成像,可得到各个切面的结果凸显,横断轴位图像的分辨率较高,可发现微小的骨折处;③MIP、VR、CRP、MPR重建技术的应用,对于检查隐匿性骨折的精准度明显提高[6],MPR技术可较清晰地显示出骨结构、骨密度,可收集到平行于肋骨长轴的图像结果,因而对于分辨不全型骨折、肋软骨边界处骨折的诊断较准确,而无法显示全面、完整的骨折断处。MIP技术能够对肋骨组织进行高强度投影,形成较高对比度,并且具有单双切面、全方位以及多角度旋转等功能,避免重叠影像的影响,因而对于完全性及移位性骨折的显示优于VR;同时可对图像的窗位、窗宽进行合理调整,提高诊断的阳性率[7]。CPR在MPR基础上发展而来,可将多个平面扫描结果集中于一个层面上,可进行直观、连续的观察,对于微小骨折处的诊断率较高,同时可对周围软组织、胸膜结构进行观察,但立体感欠佳,需对肋骨逐根观察。VR技术的容积资料较完整,并可对三位阈值进行调节,对骨性胸廓结构显示清晰,可实现多角度、轴面的旋转与切割,能对骨折全貌清晰显示,从而准确定位骨折部位,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检出意义重大[8]。
本文发现,不同重建技术对于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检出率不同,CRP的检出率最高,MIP的检出率最低,检出率由高至低分别为:CRP、MPR、VR、MIP,各检出率比较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CPR和MPR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检出率较高,为主要的诊断方法。因此,对于临床中高度怀疑的骨折患者,应结合重建图像结果,以CPR为基础,主要利用MPR确定骨折线走向,并结合VR结果,不断提高隐匿性肋骨骨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具有操作简单、扫描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结合不同重建技术能够较准确的诊断出隐匿性肋骨骨折,并可显示出微小骨折部位,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影像资料,提高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卢暄,卢平明,张雪宁,等.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31(4):642-645.
[2]周世东.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诊断隐匿性骨折只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4):501-503.
[3]杨金生.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19(1):81-83.
[4]刘建中.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J].医药论坛杂志,2016,37(3):42-43.
[5]刘五嵩,王庆兵,郭玉芳.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7):120.
[6]陈本海,李典连,黄清存.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8,31(20):25-26.
[7]吉立新.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17(5):422-424.
[8]景静源.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9):2952-29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