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脑电图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伤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均给予其脑保护、抗凝、微循环等治疗,并在治疗3日、7日和14日后采用脑电图评价其脑功能损伤程度。结果显效组治疗后各时间段NIHSS评分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显效组患者BS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无效组治疗3日后BSI出现恶化(P<0.05);显效组患者DTABR的反应迟于BSI,但从治疗7日后患者DTABR逐渐改善(P<0.05);无效组患者DTABR治疗3日、7日后发生恶化(P<0.05)。结论脑电图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脑电图;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功能损伤
本文引用格式:李晓凌,杨福福.脑电图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伤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192.
0引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该病的发病率约占60%至80%,多因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致神经元坏死、变形,给患者身心健康,乃至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1]。临床研究认为,早期诊断能够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效果;CT、MRI等影像学技术是临床诊断该病的主要手段,但此种诊断方式对于评价患者脑功能损伤仍有不足。本文主要研究脑电图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并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数字随机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31例;年龄为45-76岁,平均(54.16±2.96)岁。
入组标准: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且均经MRI、CT证实;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得到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所选对象均为首次发病,且发病至入院时间在72 h以内。
排除标准:本研究均排除既往有颅脑手术史者,排除服用过巴比妥等会干扰脑电图检查结果的药物者,排除有颅脑损伤、脑炎等疾病者,排除精神障碍患者。
1.2脑电图检查方法
均给予64例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扩容、抗凝、改善循环等常规处理,并给予患者依达拉奉治疗。同时,采用脑电图扫描仪检测入院时和治疗第3日、7日、14日患者脑电图情况,电极选用10-20系统,单极和双极导联;检查时间为15-30 min。检查结束后,保存患者脑电图和检查图像,并截取较为理想的幸好波段进行功率谱的分析,以便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1)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价标准(NIHSS)对本次研究对象治疗前和治疗3日、7日、14日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估,同时,根据治疗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治疗的疗效,即: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程度≥46%即为显效;NIHSS较治疗前下降不足45%为无效。
(2)参考国际研究确定指标计算患者大脑对称指数(BSI)、δ+θ波和α+β波的比率(DTABR)。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23.0版统计软件行双侧检验,且P<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采用(±s)描述计量资料;计数资料[n(%)]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对比
经治疗后,本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显效47例(73.44%)、无效17例(26.56%)。根据治疗疗效划分为显效组、无效组,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分别为(11.79±1.62)分、(11.68±1.85)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日、7日、14日后,显效组NIHSS评分分别为(9.46±1.62)分、(7.11±2.06)分、(3.64±1.85)分,无效组分别为(11.02±2.69)分、(10.98±2.65)分、(10.11±2.43)分,显效组治疗后各时间段NIHSS评分明显低于无效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2组不同时间点BSI、DTABR
治疗前,显效组BSI、DTABR为(0.13±0.01)、(0.75±0.21),无效组为(0.12±0.02)、(0.74±0.09),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日、7日、14日后,显效组BSI为(0.09±0.03)、(0.06±0.02)、(0.03±0.01),DT ABR为(0.72±0.02)、(0.65±0.21)、(0.59±0.08),无效组BSI为(0.18±0.21)、(0.17±0.11)、(0.11±0.05),DT ABR为(0.98±0.11)、(0.88±0.12)、(0.51±0.36);显效组患者BS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无效组治疗3日后BSI出现恶化(P<0.05);显效组患者DTABR的反应迟于BSI,但从治疗7日后患者DTABR逐渐改善(P<0.05);无效组患者DTABR治疗3日、7日后发生恶化(P<0.05)。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较为常见的类型,该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其还是导致人类残障、死亡的主要因素[2]。近年来,随着医疗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该病的诊断率大幅提升;但对于脑功能评估仍有其局限性。因此,选择一种切实有效的评估手段对于临床诊治、预后尤为重要。
脑电图是通过运用精密电子仪器将患者脑部自发性生物电位放大,再采取电极记录法记录其节律性、自发性电活动,进而为脑部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此种检查方式常被运用于检查和诊断颅内占位性疾病、脑炎和癫痫等疾病,这是由于患者机体若发生上述疾病时,脑血流会中断30s及以上,而这些异常变化会被脑电图准确地记录下来。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机体会释放出大量的氧自由基,这些氧自由基会损伤到神经元细胞,进而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生理、病理的改变。大量国外研究显示,脑电图对于脑组织缺血性病变的敏感性较高,且只要患者脑血流出现下降的情况,脑电图便会显示异常[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显效组治疗后各时间段NIHSS评分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会造成神经元细胞不可逆的损伤;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经脑电图检查后,显效组患者BS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无效组治疗3日后BSI出现恶化(P<0.05);显效组患者DTABR的反应迟于BSI,但从治疗7日后患者DTABR逐渐改善(P<0.05);无效组患者DTABR治疗3日、7日后发生恶化(P<0.05),由此证实,BSI、DTABR可作为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受损、康复等的主要指标。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脑电图评价其脑功能损伤程度的价值较高,能够为临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巧绒,郝锋利,郭爱红,等.脑卒中后癫痫类型与发作时间的关系及视频脑电图表现[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12):1756-1758.
[2]王晓梅,黄光,徐斌,等.定量脑电图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研究[J].海南医学,2017,28(16):2628-2630.
[3]雷发珍,尚玉才,葛美.利用脑电图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22):78-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