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颈椎生理曲度(颈曲)异常改变包括颈曲变直、反弓或S形等情况,大量研究表明颈曲异常改变是颈椎失稳的早期征象和客观指征,从而说明颈曲的异常改变与颈椎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介绍了影响颈曲异常改变的因素、颈曲异常改变对颈椎病的影响及影像学的认识,汇总了多种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以便引起人们对颈曲异常改变的重视,为临床防治颈椎病提供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颈曲;颈椎病;影像学;临床治疗进展
本文引用格式:高文,罗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的研究进展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119,121.
0引言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其中颈型颈椎病是各类颈椎病的最早期状态,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主要以颈部症状为主,常表现为颈部酸、痛、胀、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部分患者易出现反复落枕,是最早期的颈椎病,也是其他类型颈椎病共同的初期表现[1]。据最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症》结果显示,颈椎病高居第二,目前全球约有9亿颈型颈椎病患者.而我国占据了其中的17.3%,约1.6亿人[2]。相关临床进展研究显示青年人好发的颈椎病类型就是颈型颈椎病,且颈椎曲度改变以生理曲度变直为主[3]。
在颈型颈椎病中的早期病理变化中,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因此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此时已经有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是颈型颈椎病的早期表现,先于颈椎增生、颈椎间盘退变、韧带松弛增厚和相邻结构改变等最终导致颈椎病发生的病理因素出现之前而产生的颈椎病最初的病理结构变化[4]。
目前临床上对于颈型颈椎病伴颈椎曲度改变的研究,主要包括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颈椎曲度改变与颈椎病的联系、颈椎曲度的改变与影像学分析、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及治疗颈型颈椎病伴颈椎曲度改变的疗效等研究。
1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
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包括病理性及非病理性两方面,从病理性角度出发,国内学者研究指出[5-8],颈椎曲度的改变与颈部外伤、内伤及颈椎自身病变有关,并且与人们的发育情况、年龄也密切相关;而从非病理性角度出发,颈椎曲度的改变与职业性质、工作环境、生活习惯等有关[9-10]。
2颈椎曲度的改变与颈椎病的联系
大量研究表明,颈椎曲度的改变与颈椎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颈椎整体的变化与颈椎曲度的变化密不可分,颈椎曲度的改变往往在颈椎病发病或颈椎病产生症状之前即已出现,相关研究表明[11-12]颈椎曲度的改变造成了颈椎病的延缓出现或加速发展。
在颈椎曲度的改变对颈椎病发病作用的研究中,张明才等[13]证实颈椎曲度的改变在颈椎病中普遍存在,颈椎曲度的改变形式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黎泓享等[14]则认为颈椎曲度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颈椎退行性变的过程,它是颈椎受力异常的表现,又是颈椎最终整体失衡的先兆。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在颈椎整体中,颈椎曲度的改变可引起其他部位的继发性改变,进而影响整个颈椎结构的功能[15-16]。有研究表明[17]颈椎病的颈痛程度与颈椎曲度的改变呈弱负相关,而颈痛时间与颈椎曲度没有明显相关性的结论。
3颈椎曲度的改变与影像学分析
近年的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在各型颈椎病中,颈椎曲度的改变为最常见的X线表现,颈椎生理曲度出现早、变化明显、易观测,而且可以贯穿颈椎病的整个发病过程[18]。颈椎侧位X线片对颈椎曲度的改变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医生可通过X线片清晰地看出颈椎曲度的变化,并且可在多角度多拍摄部位和功能位置体现生理曲度的变化趋势以及水平、角度位移,并能通过透视转动部位进行全方位的动态检测,这是CT、MRI等影像检查所不能比拟的[19]。通过X线片可以对早期诊断颈椎病具有临床意义,还能判断颈椎的稳定度和动力平衡,为早期防治颈椎病提供依据[20-21]。
4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
目前临床采用的颈椎曲度测量法有5种,包括Borden法、Harrison法、Cobb法、Ishihara法及CCL角测量法[22]。其中Borden氏测量法为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深度测量法的代表。目前国内常采用改良Borden氏测量法进行判断,具体方法[23]:于中立位X线侧位片上,C2椎体前上缘为A点,C7椎体的前下缘为B点,AB二点连线而成a线,连接各椎体前缘形成c线或弧线,然后作a线到c线最凸点垂线,定为D值,即为颈椎生理曲线的深度,正常值为(10.01±3.3)mm,并规定弧顶大于1~7mm为曲度变大,介于3~7mm之间为颈曲减小,小于或等于3mm为颈曲变直,如为负值则称为反弓。正常颈椎曲度弧顶点的位置应该在C4,以上或以下称为弧顶上移和弧顶下移。
5恢复颈椎正常曲度的方法
临床上有手术或非手术治疗两大类,其中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中医针灸、中西医手法、现代康复治疗等,其治疗方式在文献中多为联合中医药、针灸推拿疗法及其他疗法协同作用。朱艳风等[24]采取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益颈通络经治疗青年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改变,总有效率为92.5%。赵明雷等[25]以小针刀为主结合手法治疗青年人颈椎曲度改变,总有效率为95.75%。王军等[26]采用中医推拿配合曲度邦治疗仪治疗颈椎病伴颈椎曲度改变的患者,发现颈椎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100%,其中生理曲度明显改变占71.7%,且年龄越小疗效越佳。丁春华等[27]采用中医推拿结合导引治疗颈型颈椎病伴颈椎曲度改变的患者,临床愈显率为96.67%。有学者[28-29]只使用力学平衡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伴颈椎曲度改变,认为此法可有效改善颈椎曲度改变的症状。
6研究展望
随着颈椎病趋向于年轻化,颈椎曲度的改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并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国内外专家研究认为,颈椎曲度的改变在颈椎病早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颈椎退行性变的过程,它是颈椎受力异常的表现,又是颈椎最终整体失衡的先兆,在颈型颈椎病中的早期病理变化中,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有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其中颈椎曲度的改变是影响颈型颈椎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治疗颈型颈椎病伴颈椎曲度改变时,不是仅仅以减轻临床症状为目的,而是被动或主动的以恢复颈椎正常的曲度为最终目的[30]。《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中,提出治疗颈型颈椎病所推荐的非手术治疗时间为4周,但是在临床上颈型颈椎病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的同时,颈椎曲度是否恢复正常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医者及患者只能从症状缓解来判断自己是否康复,并不能知晓颈椎曲度恢复程度的信息,症状解除并不意味着颈椎曲度得到恢复。因此开展手法对颈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影响的时效性研究,可明确治疗颈型颈椎病以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为最终目的的显效时间,从而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伴颈椎曲度改变提供具体的治疗疗程依据。
参考文献
[1]程雷,由俊宇,张翼.颈椎病[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1.
[2]朱亭燕,段亚平,吴晓勇,等.颈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8,40(5):90-92.
[3]刘希良,张建华,秦黎红.不同年龄阶段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0):53-54.
[4]肖靖,刘洪英.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于年轻颈椎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2):91-92.
[5]耿向东,姚红艳,丁喜艳,等.浅析颈椎生理曲度的异常[J].黑龙江中医药.2011,40(2):9.
[6]吴光欣,马耀山.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病因及早期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3):255-256.
[7]李树强.探究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的影响[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5.
[8]丁斌.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的作用[C].中华医学会,2016:238-239.
[9]叶添文,贾连顺.青年非创伤性颈椎生理弧度异常的病因及机理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3):979-982.
[10]赵振宇.办公室白领颈椎曲度变直状况分析及治疗方法[J].医学信息,2014,(3):466-466.
[11]王黎明,吕宏乐,关海森,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与颈椎病发病关系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18):173-174,202.
[12]张颖.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青年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3):64-65.
[13]张明才,石印玉,王翔,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0,23(10):746-749.
[14]黎泓享,陈关林.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15):2916.
[15]陈敬锋.青年单纯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与早期颈椎病的相关度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20):4346-4347.
[16]魏威,叶杨,王以进.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9):610-613.
[17]何剑波.青少年颈痛与筋伤、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18]曾科学,盖娟娟.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影像学检查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0):2175-2176.
[19]王海艳,孙艳红.颈椎侧位X线片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及早期颈椎病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5):520-521.
[20]孙艳红,王海艳.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研究[J].海南医学,2016,27(23):3868-3870.
[21]刘兴坤.青年型颈椎病的X线征象特点[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J].2018,2(22):38-39.
[22]张玉婷,王翔,詹红生.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骨伤.2014,27(12):1062-1064.
[23]王诗忠.颈椎病社区康复[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6-27.
[24]朱艳风,刘士诚,韩昆,等.王金榜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益颈通络经对青年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5):2779-2781.
[25]赵明雷,张颖,杨坚,等.小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青年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7,39(6):899-902.
[26]王军,谭曾德,宋仲涛,等.中医推拿配合曲度邦治疗仪治疗颈椎病伴生理曲度异常6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1):101-102.
[27]丁春华,魏红沁,张晴.中医推拿结合导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5):32-33.
[28]赵厚文.力学平衡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生理曲度异常的效果[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10):67-67,68.
[29]张磊.力学平衡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1):84-85.
[30]韦贵康,周红梅,韦坚,等.改善颈曲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弹性的影响[M].中国医药学报,2002,17(7):410-4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