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间歇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存在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留置导尿患者,观察组为间歇导尿患者。治疗期给予尿常规检查,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尿常规中白细胞[LEU]升高人数、白细胞[WBC]升高人数、细菌异常人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排尿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间歇导尿技术,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应用体会
本文引用格式:常云萍.间歇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161.
0引言
排尿功能障碍常见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上常见的排尿方式是留置导尿,而间歇导尿技术是定时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不将导尿管留置在膀胱内,使膀胱有规律地排空尿液的方法[1],间歇导尿减少了残余尿量,保证了膀胱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预防逆行感染,保护肾功能。本次选取我院50例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间歇导尿技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存在排尿功能障碍患者,50例患者均符合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标准。随机分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患者中男19人,女6人,年龄42-72岁,平均(56.4±4.3)岁;对照组中男20人,女5人,年龄27-79岁,平均(53.2±1.2)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膀胱压力容量评定系统测定,查尿常规,对照组给予留置尿管,观察组患者给予间歇导尿,入院两周再次给予尿常规检查,采用正确的方法留取尿常规标本,两次尿常规进行比较,并给予满意度调查。对照组采用留置导尿法,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将14-16F双腔气囊导尿管插入适当深度(男性18-20cm,女性3-5cm),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1-2cm,然后固定导尿管,接上抗反流引流袋,手法轻柔,以免损伤尿道粘膜,妥善固定,每日进行尿道口护理,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观察组给予间歇导尿法,首先需给予充分评估,明确间歇导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间歇导尿前1-2天,给予饮水计划制定,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严格按饮水计划实施。通过对患者进行膀胱压力容量评定系统的测定,确定膀胱障碍的类型。据患者临床表现症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指导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利用逼尿肌的反射点诱导患者放射性排尿[2],如轻扣耻骨上区,摩擦大腿内侧,牵引阴茎和龟头等方法促进尿液排泄。据患者安全容量及残余尿量,确定患者的导尿频次。一天导尿不超过6次,每次导尿不超过500mL,及时记录排尿日记,观察每日尿量情况,动态监测尿常规情况。给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当残余尿量<80mL,将停止间歇导尿,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恢复,定期复查。
1.3评价标准
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两周后复查尿常规,进行对比。并对两组进行满意度调查,评分85-100分为满意;70-85分为较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软件分析
数据用SPSS 20.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表示,2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尿常规,发生泌尿系感染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患者满意度调查统计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尿路感染是神经源性膀胱常见的并发症,当膀胱或尿道功能障碍,引起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排尿功能障碍导致大量的残余尿形成,其内积存着大量细菌,相对抗菌能力差的膀胱容易引起感染[3],临床上对于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最常见的排尿方式为留置导尿,但长期使用留置导尿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同时由于其机械性刺激破坏了膀胱尿道的无菌环境,存在持续低压膀胱、医源性损伤和尿液返流等因素,容易给患者造成阴茎脓肿、尿漏、膀胱结石等[5]。给患者造成身体不适、疼痛、自卑、社会活动能力下降,发生感染风险明显增高,给患者身体,心理,经济造成严重的负担。
间歇导尿也是一种排尿方式,间歇导尿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做膀胱压力容量评定,判定膀胱障碍的类型,分析逼尿肌和括约肌的功能,了解患者的安全容量。需做泌尿系彩超排除肾积水。严格按正确方法留取尿标本,明确患者有无尿路感染情况。制定详细的饮水计划,做好排尿日记,据残余尿量确定患者的导尿频次,每次尿量不超过患者的安全容量。手法软柔,亲水导尿管型号适宜,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关心体贴病人,给患者讲一些成功病例,树立患者的信心。医生、护士、治疗师相互沟通,配合内脏松动术及药物治疗,动态监测尿常规,共同促进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终身需要间歇导尿的患者,教会患者或家属如何操作,使家庭护理简单化。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出现尿常规白细胞[LEU]升高人数、白细胞[WBC]升高人数、细菌异常人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间歇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廉殿华.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5):184-185.
[2]华飞,范燕红,梁玉侠.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康复护理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8):1109-1110.
[3]柯丽,沈杰,吴立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J].安徽医学,2010,31(3):290-291.
[4]郭君.间歇导尿在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分析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4):72-73.
[5]黄莹.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对尿路感染的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70-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