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比较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19 09:39: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LCBDE)、LC+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于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的7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做研究分析,并随机分两组,A组(n=35)接受LC+LCBDE治疗,B组(n=35)接受LC+ERCP/EST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处理结局。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率方面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相比B组,A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手术一次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LC+ERCP/EST相比,LC+LCBDE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一次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临床推广价值更高。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微创手术;临床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任超.比较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94,96.

0引言

目前,我国有超过10%的成年人罹患胆囊结石,且其中与胆总管结石合并发生者约占10%~15%[1]。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均是临床的常见胆囊疾病,罹患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高[2]。微创手术是处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手段,但效果受手术方式选择不同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本文中,我院对7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LC+ERCP/EST、LC+LCBDE治疗,旨在探讨何种微创手术对该胆囊疾病更具处理价值,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于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的7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做研究分析,术前均完善CT、B超等各项辅助检查,无手术禁忌证,且患者及家属已在研究相关文件上签署姓名。通过随机数表模式分组,A组(n=35)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9~73岁,平均(45.6±4.8)岁;包括17例伴高血压,5例伴糖尿病;B组(n=35)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8~71岁,平均(46.2±5.3)岁;包括15例伴高血压,6例伴糖尿病。通过SPSS 20.0软件对A、B组间的基线资料做处理,P>0.05,适合做课题实验与研究。


\

 
1.2方法

A组(n=35)接受LC+LCBDE治疗,在仰卧体位下为患者全麻,采取“四孔法”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并利用细针穿刺对胆总管进行定位,于胆总管前壁做纵向切口(长度:0.5~1.0 cm),并根据胆总管直径、病灶等情况选择适当的纤维胆道镜并置入,仔细探查了解结石发生情况(大小、位置等),确定后使用取石网篮进行取石,术中视情况给予胆总管扩张,最后在镜下对外胆管、肝内情况进行探查,并视情况给予T管引流或一期手术缝合处理。B组(n=35)接受LC+ERCP/EST治疗,经表层麻醉后给予ERCP处理,并在送入十二指肠镜后进行逆行胰胆管造影,对胆管的解剖构造进行观察与了解,明确结石的大小、数量以及位置等情况,通过导丝引导进行EST处理,完成后通过取石网篮仔细取出结石,通过造影术复查有无结石残留,并视情况给予留置管引流,术后2~5 d后再给予患者LC处理。

1.3评估项目

对两组下述临床指标进行观察与记录:①手术成功率;②一次成功率;③手术时间;④住院时间;⑤并发症率。

1.4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中的2与t对课题研究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做检验,以(%)与(±s)的方式描述输出结果,P<0.05提示课题研究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组与B组的手术治疗成功情况


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方面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相比B组,A组手术一次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

 
2.2A组与B组的其他手术指标记录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率方面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相比B组,A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
 


3讨论

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均是临床的常见胆囊疾病,既往临床治疗时,多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胆道T管引流术等方案,但创伤较大、恢复较缓慢[3]。因此,近年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更多是以微创手术作为首选疗法。LC由于具备微创、疼痛轻、恢复快以及安全性高等特点,目前已是治疗胆囊结石的一个“金标准”,而EST针对胆总管结石的处理也有30多年的历史,二者联合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大量临床实践的证实,现已成为治疗该类胆囊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术方式[4-5]。采取LC+ERCP/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中无需对胆总管做切开处理,在保障胆道的完整性方面效果较好,同时还兼具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不足的是,术中切开oddi括约肌后容易影响胆道的构造,增加肠液反流的发生风险,可能破坏胆管的自然防御机制,使胆管炎、消化道穿孔甚至胆管癌等发生风险加大[6]。

LC+LCBDE是临床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另一种微创手术方式,与LC+ERCP/EST相比,该联合微创手术同样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以及恢复快等特点,但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胆道感染、胆汁漏等问题的发生,术后通常需给予T管留置引流,某种程度上对患者术后恢复有所影响[7]。此次通过对7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发现A、B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率基本相当,提示LC+ERCP/EST、LC+LCBDE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方面均可行,成功率有保障;但A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并且住院时间明显较B组缩短,与LC+ERCP/EST相比,LC+LCBDE能够尽量确保一次手术根治,而减少二期手术治疗,同时,针对LC+ERCP/EST处理不成功者,还可将LC+LCBDE作为一种补救手段[8]。

综上所述,与LC+ERCP/EST相比,LC+LCBDE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一次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临床推广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Nagaraja V,Eslick GD,Cox MR.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olecysto-choledocholithiasis[J].Journal of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Sciences,2015,21(12):896-901.
[2]陈高飞,芦小龙,李剑辉,等.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比较[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2):300-303.
[3]蒋亚新,季德刚,马宁,等.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对比[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2):139-144.
[4]黄三雄,吴育连,唐成武,等.两种不同微创方法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6(24):6930-6932.
[5]丁振,李启信,汤朝.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体会[J].肝胆外科杂志,2014,22(3):203-205.
[6]Kim MH,Yeo SJ,Jung MK,et al.The Impact of Gallbladder Status on Biliary Complications After the Endoscopic Removal of Choledocholithiasis[J].Digestive Diseases&Sciences,2016,61(4):1165-1171.
[7]王雨龙,向证文.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观察[J].西南军医,2016,18(2):133-134.
[8]张重捷,陈杰,邹奇,等.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2016,24(11):869-8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8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