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归纳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相关消极影响因素并据此制定有效措施。方法对本地2011年7月至2019年6月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群体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从中随机抽取26例并对其相关临床数据通过回顾性的方式归纳影响治疗依从性的相关负面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对策。结果相对于干预前,在采取针对性干预后患者依从性有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期间存在各种负面情况会降低其依从性,不利于病情的控制以及生活质量提升,应该保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从而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治疗体验。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干预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邹红燕,张素英.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215-216.
0引言
艾滋病患者要达到控制病情、延长生命的效果,需要保持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即严格遵循医生嘱咐应用药物,但病情影响、生活环境压力、疗程偏长等因素都导致患者的依从性难以得到保障[1],为更深入了解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便制定系统的干预措施,对本地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地2011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群体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从中随机抽取26例,所有患者经市级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确诊,检测依据《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08)和《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版)。标准相符合[2]:HIV抗体接收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后提示为阳性,针对以下情况,抗病毒治疗应该更加优先提供,包括:CD4细胞检测计数低于350个/mm3。所有HIV感染者,无论CD4水平多少,均可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3例;年龄在21~56岁,平均(35.7±2.4)岁。
1.2分析方式
对所有患者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导致其服药依从性下降的相关因素,通过多个角度了解各种消极情况。
1.3依从性判断
对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状态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严格按照医嘱内容用药、不自行停止用药或者更改剂量、定期到定点医院进行复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平稳的情绪、不与毒品沾染、保持安全的性行为、保持合理的饮食摄入结构,上述选项有6项或者以上执行良好,判定为完全依从;有2~6项执行良好,判定为部分依从;执行项目不超过2项的,判定为不依从[3]。
1.4统计学方法
对于实验所需要应用统计学分析处理的数据输入专业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所得数据应用t以及2检验,并通过(±s)与(%)做描述,如提示P<0.05表示数据间差异存在意义。
2结果
2.1影响因素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归纳对治疗依从性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包括如下:(1)患者因素。①心理。艾滋病患者需要终生服用药物以达到延缓病情恶化的效果,同时治疗期间也存在各种不可估计的风险,患者在感染艾滋病并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4],而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重视并妥善处理则对治疗依从性会产生消极影响,另外负面心理压力之下人体免疫细胞相关指标会出现下降的变化,降低治疗效果,让患者预期得不到满足,进一步打击治疗依从性;②生活习惯。部分感染艾滋病患者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性生活泛滥、酗酒、吸毒等,都会一定程度影响认知状态,生活作息不规律,这些都不利于严格遵循药物治疗[5]。(2)药物。①艾滋病的用药治疗方案具备针对性、终生性,因此就存在一定的复杂程度,需要考虑到用药的种类、剂量、次数、时间以及饮食搭配需求等,而需要考虑的内容越多对患者依从性打击就越大,同时也更容易出现相关毒副反应,这些都对患者治疗依从性造成不利影响,且有部分艾滋病感染患者因为无法耐受用药初期出现的不良反应而私自停药[6]。②副作用(皮疹、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乏力、发热、骨髓抑制和肝损伤)。(3)社会环境。患者本身的社交关系、工作环境对他的态度、家庭关怀程度以及社区支持情况等都是会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造成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患者所接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和其服药治疗依从性之间保持正相关联系,如果家庭、社会的支持度不足会影响用药依从性,详情见表1。
2.2依从性改善
相对于干预前,在针对性干预后患者依从性有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2。
3讨论
艾滋病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对此类疾病患者主要的治疗原则是通过高效抗病毒治疗手段来达到对HIV复制的抑制效果,让病毒载量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让艾滋病的恶化过程得以延缓,重建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
3.1干预措施
根据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制定以下干预措施:①培训医务人员,制定个性化档案,做好抗病毒治疗前的依从性教育与转介工作。为患者正式开始抗病毒治疗前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依从教育随访至少2次,医患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便在开始药物治疗后存在疑问、发生不良反应、出现机会性感染时能够及时联系医生并进行处理。②重视心理干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艾滋病患者因为病情、治疗、社会关系等因素而发生诸如恐惧、焦虑、失望、孤僻等心理障碍,对存在此类情况的艾滋病患者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让其了解积极心理情绪对于病情控制的价值,在出现负面心理的时候进行疏导[7]。③健康教育。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提供关于病情、治疗等各个方面的专业咨询业务,让其对接下来长期治疗有一个心理准备,告知按照目前医疗水平而言艾滋病治疗是终生疗程,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告知虽然无法彻底治愈疾病,但遵医治疗可延缓病情,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④家庭、社会支持。医生要重视跟患者的家属、朋友的沟通以及相关知识普及工作,告知正常的生活接触并不会导致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要用正常人的眼光来看待艾滋病患者,避免患者因为孤独感而放弃治疗。
3.2小结
综上所述,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期间存在各种负面情况会降低其依从性,不利于病情的控制以及生活质量提升,应该保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从而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治疗体验。
参考文献
[1]杨正波.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5):142-144.
[2]庄大香.延续性健康教育对提高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94.
[3]Arendrup MC,Prakash A,Meletiadis J,et al.Comparison of EUCAST and CLSI Reference Microdilution MICs of Eight Antifungal Compounds for Candida auris and Associated Tentative Epidemiological Cutoff Value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7,61(6):17.
[4]顾训梅,赵艳.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2):272-273.
[5]王晓瑜.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J].现代养生,2017,33(6):54.
[6]曲文超.循证策略下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服药依从性及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111.
[7]李冠琼.延伸性护理干预对门诊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3):251-2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