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剖宫产手术配合过程中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降低风险的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78例实施剖宫产手术产妇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239例。其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参照组,给予危险因素分析并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措施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58%,高于参照组的95.39%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开展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在分析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对产妇实施风险管理的护理措施,可大为减少不良事件并提升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危险因素;满意度;不良事件;风险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陈静,熊罗乐,沈秀清.探究剖宫产手术配合过程中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降低风险的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273-274.
0引言
剖宫产手术的护理关系着孕妇及新生儿两人的人身安全,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因此随着护理工作的开展其护理风险程度也会相应的不断提升[1]。人们越来越重视手术室安全性,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并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升剖宫产手术配合度,降低风险刻不容缓。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是在充分分析、评估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并实施护理配合,能够大大的减少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2]。本院开展的此次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护理措施的优越性,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78例实施剖宫产手术产妇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239例。本组所有产妇均符合剖宫产指征,且所有患者皆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无沟通和意识障碍,无精神障碍,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参照组产妇年龄22-38岁,平均(28.63±2.45)岁;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为(39.52±1.34)周。研究组产妇年龄21-39岁,平均
(29.17±1.41)岁;孕周37-42周,平均(39.38±1.39)周。两组上述基线资料的对比上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该组患者予以术前访视、体位指导、手术耐受性评估、建立静脉通路、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护理措施。
1.2.2研究组:该组患者则给予危险因素分析并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措施。
(1)分析危险因素:①护理人员因素:首先,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不足和主动性不强是引发剖宫产危险的重要因素。当患者进入产科手术室后,如果护理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对患者病情进行正确评估,如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等,在没有正确评估的情况下就会是医疗器械准备不足或者未处于备用状态,从而影响了产妇和胎儿救护。其次,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急救设备及物品的交接,使设备物品处于空缺状态或者性能不良,对胎儿娩出或者新生儿的复苏抢救带来极大影响。最后,护理人员应变能力不足,在对风险因素进行判断及处理中工作做不到位,如产妇发生羊水栓塞、仰卧位综合征、胎儿窘迫等急性事件时未能沉着有序地做好相关处理,对抢救工作顺利开展带来影响。②药物因素:对剖宫产患者使用药物时,护理人员没有严格做到三查七对,特别是在欣母沛、缩宫素等抢救及促宫缩药物使用中没有认真核实药物名称、用法用量等,容易引发危险事件。③医院感染因素:手术室空气及器械等存在病原微生物和医务人员的无菌技术不到位等都容易引发术后感染情况。而手术和分娩都会导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大大降低,容易出现宫腔组织渗液、渗血及创伤等,进一步发生术后感染。加上手术室工作具有特殊性,医务人员与体液、血液及锐器接触的机会更多,职业暴露风险大,不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④产妇自身的因素:若产妇自身有妊娠合并症或者并发症时,如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窘迫等,都会加大剖宫产危险,增加风险因素。加上产妇对剖宫产存在一定的紧张、担忧及恐惧心理,害怕胎儿受影响,在手术时常因过度紧张而影响了手术的开展,加大危险因素的发生。
(2)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措施:①完善风险管控体系,进一步细化各级责任人职责,充分结合潜在的护理风险对防控及预警机制加以逐项完善,确保上下联动。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如术前访视-安全核查-手术配合-应急处置的工作路径,健全安全保障制度;②结合各级护理人员的实际岗位需求和工作水平,通过“一对一”带教形式强化经验不足护理人员对护理配合要点及手术流程的掌握程度,同时通过演练以及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全科护理人员的风险判断能力以及应急处理能力;③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对容易出现差错的护理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并不断优化整改措施,我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充分的依据;④护士长需要结合日常工作量科学排班,手术多的时候适当增加上班人员,避免护士存在疲劳工作的情况,而在平时手术较少的时候,可以实施弹性排班,适当休息,缓解其工作压力;⑤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需要麻醉师、医生以及护士三方对其信息进行核对后方可开展手术,术中严格执行术中不交接制度,巡回护士对器械、敷料没有清点完毕不交接,洗手护士手术未结束前不交接,值班护士物品短缺不交接。
1.3观察指标。采用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总体满意度[3]。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所得数据,采用%表示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
(P<0.05),时即为呈现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58%,高于参照组的95.39%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更多的产妇选择的分娩方式是剖宫产。相较于正常的阴道分娩,剖宫产手术中抗生素药物使用率以及麻醉药物用量会大幅提升,因此护理风险也相应的有所增加,需全面分析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以保证母婴安全[4]。
在剖宫产中容易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如部分护理人员存在操作技能缺乏、对病情观察不仔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差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意识不足,操作规程不熟悉,语言表达不到位,无法将风险及时规避;护理记录的书写较为随意简单,存在涂改以及相关内容不完整的情况;手术室欠缺强有力、完善的管理制度;部分产妇对病史有意无意的进行隐瞒,手术中的配合度差,不能与之很好的交流,也会大为增加风险事件。护理风险管理是在充分分析剖宫产手术护理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不断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并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健全安全保障制度,同时时刻致力于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综合能力,最大程度的降低护理风险,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58%,高于参照组的95.39%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开展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在分析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对产妇实施风险管理的护理措施,可大为减少不良事件并提升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保证手术的安全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积极分析危险因素并指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方案以完善剖宫产手术护理措施,能够为手术的安全性提供可靠保障,促进护患和谐局面的形成。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皮芳,王艳,李楚梅.探讨剖宫产后孕妇再次妊娠分娩危险因素的护理[J].中国医学工程,2015,11(4):155-156.
[2]尹红芳.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护理措施分析与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04):53.
[3]顾红玉.预见性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3):250-252.
[4]沙敏.优质护理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8):222-223+2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