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品管圈活动对有效应对静脉炎发生的护理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9 15:00: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对应对静脉炎发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7年9月在本科住院静脉输液患者114例,将2017年2月至2017年4月未开展品管圈活动的59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将2017年5月至2017年9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55例患者作为实验组,统计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1.82%,明显低于参照组的57.6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品管圈;静脉炎;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董燕洪.品管圈活动对有效应对静脉炎发生的护理实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5):320-321.

0引言

神经内科患者年龄偏大,大多数经常接受静脉输液治疗,血管状况相对较差。另外,由于患者使用的药物种类多,一些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大,神经内科患者极易发生静脉炎。本科自2017年5月开展了以“降低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获得充分认可,取得良好效果。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7年2月至2017年9月在本科住院静脉输液患者114例,将其中59例于2017年2-4月未实施品管圈活动患者作为参照组;而将另外的55例于2017年5-9月接受品管圈活动后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中,男72例,女42例。年龄为43-85岁,平均年龄为(57.63±4.37)岁。入选患者均无严重心肺疾病和外周血管病变。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s,QCC)

管理小组品管圈管理小组由8名护理人员组成,按照自愿参加原则,设圈长1名,由高年资护士担任,护师3名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圈员5名,由护士担任。活动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7年9月,确定圈名“静心尽力”,尽心尽力提高输液质量。

1.2.2选定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主题确定主题为:“降低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率”。为确定主题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鼓励圈员将需要改进的问题,以临床实际工作为依据尽可能多地提出来,经圈员归纳总结后列出所有备选题目,最后通过圈员讨论、分析、对比其紧迫性、可行性等,确定最终主题。

1.2.3拟定活动计划

经过圈员共同讨论评估以及预判各步骤所需时间,最终确定活动周期为2017年5月至2017年9月,同时确定实施活动每个步骤的责任人及时间。

1.2.4把握现状与分析要因

1.2.4.1收集数据


以INS为标准,将静脉炎分为五级[1]。通过回顾性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7年9月静脉输液114例患者,其中,有46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其发病率为40.35%。

1.2.4.2要因分析

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对人、物、方法、环节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绘制鱼骨图(图1)。



\



1.2.5制定并实施活动方案

再次以头脑风暴法,针对要因,圈员分别评价活动方案的可行性,以圈员打分结果为依据,确定最终活动方案并实施。合理选择血管:四肢浅表静脉进行穿刺时,应选择弹性好且粗直的静脉,健侧肢体,且局部皮肤完整的较大血管,同时将静脉瓣及关节部位避开。给予患者穿刺时,切记不可在同一肢体、同一部位、同一静脉长时间实施[2]。由于上肢主要静脉及其分支对于药物刺激更为敏感,极易引发静脉炎,应尽量避开[3]。同时,留置针时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如遇特殊情况,需抬高下肢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药物和液体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合理改进操作技巧:在操作前用洗手液消毒[4]。必要时穿刺前30min输液部位肢体热敷。在穿刺点上方10-15cm处扎止血带,压力10.7-16kPa[5],扎止血带时间应<2min。静脉充盈不佳可采用悬臂法。手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空心拳,以15°-30°角针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0.5cm。针头在血管内尽量减少进针长度,可预防静脉炎[5]。

1.2.5.1合理给药浓度和速度

静脉输入液体的pH和渗透压与药物剂量、溶液量和溶液性质有关。为确保药物充分溶解,需严格按照说明书合理配置。输注高渗透压、高酸碱度的液体时,输液的滴速应减慢,以保证稀释足够;对于创伤严重,出现失血、失液现象,但心肺功能良好的患者,可加快输注的等渗液体速度;如果患者需药物持续维持血压时,为防止引起化学性静脉炎,需每隔2-4h将不含升压药液体与升压药液体交换1次。

1.2.5.2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刺激性强或高渗的液体先输入,而刺激性小或等渗的液体后输入。同时输入几种药物时,可根据其理化性质中间输入生理盐水间隔。

1.2.5.3合理护理静脉留置针

输液过程中,可对穿刺肢体持续热敷。特别是用湿热敷效果最好,每次20min,1次/2h。对穿刺部位用碘伏以圆周状由内向外消毒,范围需超过5cm[6],并确保消毒时间足够,为防止感染,切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穿刺针固定可靠,防止导管与穿刺点反复移动。更换敷料或延长管时避免引起导管移动。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严格执行常规更换制度,套管针留置时间不得超过72h。

1.2.5.4合理管理营养

免疫力低下及营养不良的患者,需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以及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表示,以2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QCC活动前后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
 

2.2QCC活动可提升圈员综合管理能力

本次QCC活动,促使圈员有效应用QCC方法,增强沟通协调能力,提升团队合作及凝聚力,提高实际工作中的责任心、积极性及专业知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讨论

将“品管圈”管理理念有效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之中,以PDCA循环的程序为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设定目标,制定活动方案,通过圈员间的相互协作,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及不足,再经过实施及效果评价,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7,8]。静脉炎在临床护理中较为常见,但经过圈员几个月的努力,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既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也减少了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并且通过边探讨边学习不但加强了我们圈员自身对静脉炎相关知识的了解,也提高了科室其他人员对该知识的认知度。我们关注从预防到治疗的每一细微环节,立志使静脉炎的发生率降至更低,并为护理及治疗静脉炎积攒更多经验。

参考文献

[1]庄倩,单丽霞,田亚男,等.外周静脉留置输液皮肤消毒法的改良及应用[J].现代护理,2006,12(1):31.
[2]黄玉云,黎敏.脑外伤患者甘露醇输液的护理[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3):105-106.
[3]王艳.循征护理在甘露醇输注所致静脉损伤防护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4):25-27.
[4]张鸿儒,姚兰,祖利,等.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2):106-108.
[5]刘卓,李艳梅.静脉输液方法的改进与技巧[J].临床肺科杂志,2005,10(2):268-269.
[6]林华瑶,林石娣,谢秀琼.针密闭式输液系统在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5,26(3):231-232.
[7]林建华,卢少萍,徐永能.品管圈活动在高龄患者外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126-127.
[8]安淑芹,杨玉英.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作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9):206-2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15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