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小儿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由于肥胖或1岁以下的小婴儿血管细,不易采血,常需选择股静脉采取血标本。股静脉采血是衡量儿科护士操作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小儿股静脉的解剖特点、采血前准备、穿刺前定位、进针角度、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股静脉;定位;注意事项;穿刺成功率
本文引用格式:陈应琳.如何提高小儿股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295,297.
0引言
近年来,我科对婴幼儿及其他静脉采血困难者共200例患儿均采用股静脉穿刺法采取血标本,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0.0%,二次穿刺成功率达97.0%,三次穿刺成功率达100.0%。实践证明,采用股静脉穿刺法,提高了成功率,减少了患儿的痛苦[1-2]。现将实践体会介绍如下。
1股静脉穿刺部位
股静脉在股三角区,位于股鞘内,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如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连线,股动脉走向和该线的中点相交,股静脉在股动脉的内侧0.5 cm处。注意左右股静脉存在明显差异,左股静脉位置较浅,右股静脉位置较深。
2操作前准备
(1)严格无菌操作,洗手、戴口罩;(2)用物准备:一次性5 mL无菌注射器1~2付,0.5%碘伏、棉签。根据需要准备采血试管、血培养瓶等;(3)将用物带至患儿床旁,向患儿及家长做好解释说明,消除恐惧心理,以取得合作。做好局部皮肤清洁工作,婴幼儿用尿布包裹好会阴部,以免排尿污染穿刺点[3]。
3穿刺点定位方法
3.1触摸法
触摸法是股静脉穿刺定位的首选方法,也是临床上最常用、成功率最高的方法[4]。协助患儿仰卧,将其穿刺侧大腿稍外展、外旋,小腿弯曲90°角呈蛙状,穿刺侧臀下垫一小枕,充分暴露局部。足部紧贴另侧大腿膝关节,患儿另侧大腿伸直,助手双手按住小儿两侧膝部。家长站在患儿头端,用双肘及前臂固定患儿上肢肩部,操作者站在患儿足端。用0.5%碘伏消毒皮肤,再用同样方法消毒操作者的左手食指,然后用左手食指和右手食指找到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在中点处进行定位,左手食指在腹股沟中部扪准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好,右手持注射器,在距搏动点2~3 cm处使针头与皮肤呈45°角刺入,然后右手固定,左手拔注射器,逐渐退针,边退针边抽吸,见抽出暗红色血,则提示已进入股静脉,立即停止退针,根据需要采取血标本量。如未见回血,则应继续刺入或缓慢边退边回抽试探直至见血为止。抽取所需血量后应立即拔出针头,用三根手指按压消毒棉签10 min以上。
3.2垂线法
肥胖儿、哭闹较剧及各种原因所致循环不良,使股动脉难以触清者,可采用此方法[5]。从脐部引一直线垂直于腹股沟,垂直交叉点内侧0.3~0.5 cm处为穿刺点或以脐窝为中心向耻骨联合上缘与髂前上棘的连线做垂线,与腹股沟交叉点就是穿刺点。
3.3目测法
适用于新生儿,患儿仰卧,大腿外展,小腿屈曲,在大腿内侧肉眼即可看到一个三角区,此三角区由缝匠肌与长收肌所形成,在此三角区下角顶点向内2/3处即为进针处。或将新生儿的下肢呈屈髋、屈膝、外展、外旋位,在腹股沟处见一食指腹大小的凹处,此处就是股静脉的穿刺点。
3.4连线法
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连线,股动脉走向与该线的中点相交,股静脉在其内侧。或将膝关节正中点与脐连线,与腹股沟相交处作为股静脉穿刺的定位标志,两下肢有差异。左下肢位于膝关节正中点至脐连线,与腹股沟相交处向内0.2~0.3 cm作为穿刺点,右下肢位于膝关节正中点与脐连线,与腹股沟相交处正中作为穿刺点。
3.5快速法
此方法一般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有利于节约时间,将腹股沟中点作为股静脉穿刺点。
4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局部必须严格消毒;(2)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此法,以免引起内出血;(3)穿刺处皮肤不得有破溃或感染;(4)穿刺时,针头不要向上穿刺太深,以免伤及腹腔脏器;(5)穿刺时,如抽出血液为鲜红色血液,则提示穿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签紧压穿刺处10 min,直至无出血为止;(6)若穿刺失败,不宜多次反复穿刺,以免形成血肿;(7)抽血完毕,立即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签按压10 min以上,避免引起局部出血或血肿[6]。
5护理体会
(1)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感染;(2)正确了解股静脉解剖位置,反复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时左手食指按压搏动点,可固定血管,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减少患儿痛苦;(3)进针时,根据患儿皮下脂肪的厚薄来确定进针的深浅度,皮下脂肪少的患儿进针可稍浅,进入针头的1/2或2/3为宜;皮下脂肪丰富者,可进针头的全部;(4)正确判断动脉血与静脉血,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7-8]。
6总结
儿科护士能熟悉小儿股静脉的解剖特点,采血前做好充分准备,掌握了穿刺点定位方法和进针角度及采血注意事项,不但大大提高了一针穿刺成功率,并能保证一针穿刺抽足血量,减轻了患儿痛苦,减少了血管损伤机会,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加了患儿家长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严振国.正常人体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2.
[2]鲁文军,李铃,马恒銮,等.小儿股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及穿刺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42.
[3]孟丽.小儿股静脉采血127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9):7159.
[4]刘淑芳,张敏,候淑贤,等.股静脉穿刺的临床体会[J].黑龙江医学,1995,38(4):38.
[5]张金梅.摸“窝”进针法在小儿股静脉采血中的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904.
[6]饶恕.小儿股静脉穿刺的操作方法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3):3464.
[7]许清华.新生儿股静脉穿刺改良法采血体会[J].护理研究,2005,19(29):2725.
[8]赵丽虹,尹保琴,高岚.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5):646-6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