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对乳腺癌患者应用超声检查的临床诊断引导价值。方法取笔者医院功能科于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应用超声检查的乳腺癌患者3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数据以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并归纳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结果对乳腺癌患者应用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4.4%,与病理检查所得数据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癌应用超声检查方式诊断具备确诊率高、无创、可反复操作等优势,但依然需要结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并对不确定的情况采取辅助检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关键词:超声;乳腺癌;诊断;临床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吴小会.超声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206-207.
0引言
乳腺癌在女性群体中属于发病率与威胁程度均相对较高的恶性肿瘤,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是保障预后质量以及生存率的重要前提,随着时间发展以及病情恶化,治疗难度不断增加,生存期也会逐渐缩短[1],可知临床诊断手段对于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意义。当前对乳腺癌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高频乳腺彩超检查、乳腺钼靶X线摄片、乳管镜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微创活检手段[2-3],在各种方法中超声检查依然是应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为深入了解对乳腺癌患者应用超声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本院近年相关患者临床数据进行梳理并归纳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来自本院功能科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检查乳腺肿块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后确诊为乳腺癌。年龄在35~55岁,平均(43.7±4.4)岁。
1.2检查方法
所用检查仪器为GE-L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仪器,配备线阵探头,频率设置为7~12 MHz,后期处理应用Echo PAC超声工作站。患者受检时嘱咐其保持仰卧体位并将两侧的乳房充分暴露,对其先进行常规的二维超声手段检查,中心点为乳头并从乳房的外上象限进行探查,探头的长轴保持和乳腺导管走向相一致,然后进行旋转探查,将探头长轴沿着乳腺导管的垂直方向,从乳头发散到四周进行扫查。在扫查过程中确认团块所在位置,并对以下情况进行记录:体积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情况、是否存在钙化、肿块的体积以及数量以及病灶后方的回声状态。最后再为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受检者乳房内部还有周边的血流状况。典型情况请见下图a和图b。
1.3评价指标
对受检者乳腺肿块的血流信号根据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Adler分级标准为依据,丰富程度共为4级。如肿块当中没有见到血流信号的为0级;血块当中可发现存在2处或以下点状血流,管径在1 mm以下的为1级;发现有主要血管1条且长度在肿块半径以上,或者同时存在小血管2~3条的为2级;有丰富血流且可发现血管存在超过4条或者血管之间呈现出网状的为3级[4-5]。
1.4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数据库,将纳入研究患者基线资料及研究数据进行分类、编号及统计,将得到临床数据纳入SPSS 2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4例患者乳腺肿块存在于左侧,12例患者乳腺肿块存在于右侧。18例患者肿块位于外上象限,7例患者肿块位于外下象限,5例患者肿块位于内上象限,6例患者肿块位于内下象限。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病理检查所得数据比较并无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
3讨论
对乳腺癌患者应用典型声像图诊断具备重要的临床诊断引导价值,一般而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乳腺癌声像图表现为肿块边界不清,无包膜,形态不规则,边缘呈蟹足样、毛刺状凸起,有部分肿块纵径与横径之间的比例超过1.4[6]。肿块的内部多为低回声,少数呈等回声,强弱不等,肿块较大伴有坏死液化时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部分肿块内可见成簇针状强回声(微小钙化灶);肿块后壁回声减低或消失,后方回声衰减;肿块活动度差;伴有淋巴结转移时常出现腋窝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CDFI:肿块周边及内部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彩流呈棒状、条状多见,可见穿入性血管,同时动静脉瘘在诊断乳腺癌方面有重要价值[7-8]。
在本次研究中,超声检查对乳腺癌患者的检出准确率为94.4%,可知超声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不确定的情况需要结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如有必要可采取辅助检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杨欢,彭玉兰.乳腺癌超声、MRI、X线征象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5):675-678.
[2]徐雪峰.经皮注射淋巴结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5):168-170.
[3]刘鸿燕.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联合乳腺超声对乳腺癌老年患者的诊断价值[J].医疗装备,2017,30(11):19-20.
[4]杨亚琛,沈若霞,吴建萍,等.磁共振成像与高频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2017,37(14):3496-3498.
[5]杜岚,杨敬春,常莹.标准乳腺MRI与腋窝超声鉴别乳腺癌有无转移及晚期腋窝淋巴结病变的差异[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5):168-171.
[6]李维芝,方建强,崔蕾.乳腺癌超声"萤火虫"成像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17,32(4):304-307.
[7]郝晓韵,陈霞.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二维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7,42(11):1341-1344.
[8]汪瑞,周军,沈俊,等.核磁共振成像、X线钼靶及彩色超声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5):128-1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