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在临床中行宫颈环形电切术进行治疗的效果以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400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200例)与实验组(200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接受宫颈环形电切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统计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多项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并予以对比分析。结果参照组与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5.00%、96.00%,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更高(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情况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宫颈癌前病变患者行宫颈环形电切术方式进行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等,整体疗效理想,在临床中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癌前病变;宫颈环形电切术;妇科;宫颈癌
本文引用格式:王艳.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患者疗效及预后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143,146.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受环境污染、生活习惯差、多性伴侣等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宫颈癌疾病的发生率[1]。在妇科疾病中,宫颈癌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属于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疾病,对女性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有着较大威胁。如果能够对宫颈癌前病变进行筛查并及时治疗,可适当降低病亡率[2-3]。宫颈环形电切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方式,操作步骤不繁琐,而且不会影响生育功能。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开展研究,分析宫颈环形电切术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400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2 0 0例)与实验组(200例)。参照组中:年龄最大53岁,最小32岁,平均(42.56±4.23)岁;实验组中:年龄最大54岁,最小31岁,平均(42.58±4.21)岁。组间各项资料经统计学对比(P>0.05)。
纳入标准:(1)对本次研究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2)伴有白带增多、异味等表现;(3)不伴有霉菌感染、滴虫感染等疾病;(4)CIN或CIN合并湿疣。
排除标准:(1)伴有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等疾病者;(2)宫颈浸润癌;(3)内外生殖器急性炎症(伴有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等疾病者);(4)急性盆腔炎。
1.2方法
所选择研究对象在月经干净之后的3~7 d行手术治疗:术前3 d无性生活史,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及妇科检查,给予宫颈TCT检查并结合病理结果。术后注意追问病理报告。
参照组接受常规方式进行治疗,主要包括:冷刀锥切除术,行骶骨麻醉,并保持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和阴道及宫颈,暴露宫颈,对宫颈病变组织行手术刀以垂直方向做一个环形切口,逐渐向宫颈深部做锥形切除,且切除范围需要超出病灶边界0.5 cm,深度保持在2~3 cm。
实验组接受宫颈环形电切术方式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保持膀胱截石位,行常规消毒,接着将窥阴器置入,便于能够将宫颈充分暴露,于宫颈表面涂抹碘酊溶液,标志移行区范围在宫颈位置行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电刀功率设置为40~50 Hz,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电极,切入时需要确保到达子宫颈间质范围,切除范围需要超出病灶边界5 mm,深度保持在5~8 mm,如果面积较大,可分多次切割,直至将整个病理组织全部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两组患者术后均需要行抗感染等治疗干预,且2个月内不得同房以及盆浴。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多项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并予以对比分析。
疗效判定:治疗后,白带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宫颈口弹性较好,且红润光滑,CIN分级改善在2级及以上,为显效;治疗后,白带检查结果显示正常,CIN分级改善(为1级),为有效;治疗后,白带检查结果显示异常,病情恶化等,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 21.0软件分析,t检验与2检验,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中显效81例(占比40.50%),有效111例(占比55.50%),无效8例(占比4.00%),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192/200);参照组中显效38例(占比19.00%),有效92例(占比46.00%),无效70例(占比35.00%),治疗总有效率为65.00%(130/200)。组间比较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2=30.610,P=0.001)。
2.2多项手术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实验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情况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讨论
在妇科疾病中,宫颈癌具有较高发生率,属于恶性肿瘤,且近年来发病方面更是呈现出上升以及年轻化趋势,对女性身体健康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还会增加家庭以及社会负担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90%以上的宫颈癌伴有高危型HPV感染[4-5]。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发生几率,且呈现出年轻化发展趋势,目前已经成为导致女性病亡的一项重要原因。宫颈癌前病变是在癌症发生之前,宫颈部位便已经发生病变,且还可能会伴有宫颈原位癌病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宫颈癌高发因素有多性伴、初产年龄小、多孕多产、宫颈肥大、宫颈腺囊肿、陈旧性宫颈裂伤、宫颈糜烂、宫颈息肉等。不同治疗方式所获效果也不同,为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生率以及病亡率,需要做好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以及预防、治疗工作,从而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根据病情进展规律,由正常上皮组织进展到CIN,最终病变为宫颈癌的过程是长时间积累、复杂的过程。许多学者与专家认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多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形成的。但目前临床尚不十分清楚宫颈原位癌发生为浸润癌的过程及其发病机制,亦如原癌基因被如何激活的,抑癌基因活性如何降低、消失等。对于宫颈癌前病变,临床中以往多选择微波、局部上药等保守治疗方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对宫颈表面组织发挥作用,但是对于深部组织却无法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复发率[6]。因此,对于此类患者,不仅需要做好病灶清除工作,还需要最大程度保留生育功能。冷刀锥切除术方式对于严重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等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但是却存在手术时间较长以及容易出现宫颈粘连以及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劣势,所以留下的瘢痕还会对术后妊娠带来影响,因此在推广应用方面存在限制[7]。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多项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提示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方式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宫颈环形电切术属于新型治疗方式,又名为利普刀手术,最早于90年代便在临床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属于微创手术,操作较为简便,且在宫颈癌疾病的治疗中颇为常见。宫颈环形电切术同常规治疗方式对比,省去了麻醉操作这一过程,手术时间较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风险系数,并降低了并发症等发生几率。对于慢性宫颈疾病,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方式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足,例如,术后患者阴道排液时间较长,宫颈组织脱痂的时候容易出血,增加阴道感染几率,因此,术后往往也需要予以药物进行干预。利普刀属于超高频电波刀,具有低电压、高电流特点,能够有效切除宫颈病变组织,借助电刀金属丝进行传导,电切并发症远少于激光和冷切刀以及电凝病变组织,操作较为简便,且具有较高安全性[8]。在治疗过程中手术时间短疼痛轻,能够减少其出血并发症远少于冷刀和激光,而且手术后也不会遗留瘢痕,因此不会对妊娠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对宫颈癌前病变患者行宫颈环形电切术方式进行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等,整体疗效理想,在临床中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珊珊.早期宫颈癌前病变干预治疗中宫颈环形电切除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2):459-460.
[2]张海红.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患者疗效及预后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1):70-71.
[3]夏瑾.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3):155-156.
[4]黄海生.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和宫颈环形电切术后病理检查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1):155-156.
[5]马德云,张卫民,应锦华,等.宫颈环形电切术对宫颈癌前病变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影响研究[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8,7(3):56-57.
[6]王景.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1):38-40.
[7]黄敏.子宫颈环形电切术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8):3934.
[8]陈玉玲.LEEP联合银耳舒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并发HPV感染的疗效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9):312-3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