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10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采用的救治模式分为观察急救组(急诊溶栓急救模式)和对照急救组(常规院内急救模式),每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临床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急救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神经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急救组;观察急救组患者从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较对照急救组患者更短,组间对比差异P<0.05,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但两患者内急救时间和专科治疗时间相比,虽观察急救组更短,但组间对比差异P>0.05,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急救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急救;溶栓治疗;救治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哈达喜贵.急诊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17-118.
0引言
急性脑梗死在急救中属于常见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及死亡率高的特点,通常被认为是临床上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1]。本病主要是由脑血管阻塞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进而神经功能缺失,此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2]。据有关研究证明,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越早进行溶栓治疗,越能提高患者治愈率。若不能及时治疗,患者的死亡风险就会增大。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溶栓急救的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本院104例于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医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为本次探讨对象,将其以救治模式均分为对照急救组患者52例,观察急救组患者52例。两组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43-75岁;②均确诊,且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③病人或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有急性脑梗死发病史者;②重要脏器已发生严重病变者;③入院前已经失去生命体征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P>0.05,表明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可作进一步的探讨。
1.2方法
给予对照急救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内急救措施干预。主要措施是:以急诊救治程序为求治依据,给予入院患者施以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
给予观察急救组患者采用急诊溶栓急救干预模式。主要措施是:①患者入院前急救措施。出诊指导:医疗救援队接到120急救电话后在5 min内出车,同时通知CT室医生及急救小组成员做好接诊准备,并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途中进一步核实病情,指导在场人员对患者进行初步救治,同时禁止给予患者服用任何药物;为避免路上延误时间,与求救者再次确认具体事发地点,必要时使用GPS导航确定目的地。现场急救:救援队到达现场后,迅速对患者进行意识、呼吸、血压、脉搏等体格检查,快速了解临床症状及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给予患者对症支持治疗,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实施吸氧、心电监护、心肺复苏、清除口腔分泌物、镇静止痛、除颤等急救措施。②给予患者对症处置措施。需将患者血压保持在160/90 mmHg左右,当患者血压出现太高或太低极端情况时,需及时给予以药物干预,如患者为合并糖尿病者,需以滴注生理盐水;如患者为高血压脑出血者,则需充分考虑确保患者脑血流量平稳,当其血压小于180/105 mmHg时,则不需急于降压。在对患者进行开放静脉通路时,穿刺务必选择健侧肢体,且将活动关节避开。特别是针对颅压增高患者,及时给予呋塞米或甘露醇将颅压降下来[3,4];而对于并发烦躁,且抽搐的患者,需及时给予镇定治疗,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血氧饱和度、心电波形、血压、呼吸等。③给予患者院内急救措施干预。院内救治小组接报告后,立即开放绿色通道,同时依据院前小组报告情况,立即启动溶栓前的所有治疗准备工作,即在规定时间内所有人员到位,充足准备降压药物及溶栓药物、准备各类检查仪器等[5]。当“120”急救车到达时,迅速将需要进行深入检查患者直接送入CT室。当患者入院后,院前及院内救治小组迅速将各类交接手续完成,院内救治小组快速了解患者病情,并实施必要的各项检查措施。这时,急诊科负责接待护理人员主动现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并对患者施以心理护理干预[6]。同时,还需做好患者入院后根据指证;患者溶栓治疗前各项准备工作,以此决定是否对患者施以溶栓治疗措施。只有具备溶栓治疗相关指证的患者,才能采取溶栓治疗措施。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所应用的是总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 mg)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通过静脉进行溶栓,但首次剂量0.09 mg/kg,要求务必在1 min内注射完毕。剩余剂量使用微量泵静脉注射,且可在60 min内完成。对于那些不具备溶栓指证患者,依据其病情施以相应的治疗方案。
1.3统计学方法
对于观察分析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依据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以(±s)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通过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则代表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
组间观察分析数据对比情况如下表1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无对比价值,且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所有下降,但观察急救组患者NIHSS的评分较照急救组患者更优。且P<0.0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
观察急救组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短于对照急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急救组院内急救时间及专科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急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从以上观察分析可知,脑梗死是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的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多数脑梗死患者预后,神经功能均会出现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正常的生活[7]。因此,当患者发病时,第一时间的救助干预非常重要,对于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后续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预后恢复良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第一时间的救助干预包括有效的院前急救,对症处置措施,院内急救干预,即抓住救治的“黄金时间”,在最佳时间给予患者有效的对症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病人救治具有重要的意义[8],同时为后续开展有效治疗创造了必要而积极的条件,使得对患者治疗及干预完成在最短时间内。溶栓治疗是将导管直接连接脑梗塞区域,通过使血栓充分溶解,缩小梗死面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从而使血栓对脑组织的伤害降到最低。
本次观察分析数据表明,接受急诊溶栓急救干预模式的观察急救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接受常规院内急救措施干预的对照急救组患者。结果说明,施以急诊急救溶栓治疗,利于改善病症,对于有效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将急诊溶栓急救干预模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快速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将患者病情风险降到最低,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忠敏.一体化急救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急诊溶栓治疗中的价值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4):107-108.
[2]李松兴,汪洋畅,刘宁,等.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16):167-168.
[3]杨韶华,周佾龙,杨慧敏.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141-142.
[4]邵洋.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7):1182-1186.
[5]陈耀华.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0):56-56.
[6]魏海东.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7):189-190.
[7]胡列计.急诊机械取栓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无效急性中重度脑梗死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4):83-85.
[8]张海华,王素文,管丽娜.急诊绿色通道开通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8,58(21):77-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