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观察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治疗方式。结果1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的方法,且在术后的病理中确诊为胃肠间质瘤。在18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小肠出现肿瘤,有10例患者胃部出现肿瘤。其中有1例患者在手术治疗后1年出现了肿瘤复发伴肝脏以及腹腔转移。结论胃肠间质瘤的病症初期是不易察觉和不易诊断的,而对其首选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根治性的切除,在对患者手术治疗时,应分析患者病情情况以及其肿瘤所处部位,制定针对性的切除方法,降低患者病症复发几率,显著的提高了患者疾病的康复能力。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诊断方法;治疗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史进,应浩杰,苏轲,等.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50-51.
0引言
胃肠间质瘤是常见的一种间叶组织肿瘤,其常被误诊为神经性肿瘤或者是平滑肌肿瘤,疾病的发病率较低,大约在1/100000[1]。近年来,我国的医疗领域对胃肠间质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对其的治疗方法没有准确的定位,通常对其采取根治切除术[2]。本次研究对胃肠间质瘤的治疗诊断情况进行分析,以为我国临床医疗诊断对胃肠间质瘤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8例患有胃肠间质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年龄45~76岁,平均(56.4±10.4)岁,男性10例,女性8例;有8例患者小肠出现肿瘤,有10例患者胃部出现肿瘤;所有患者伴有不同程度上的腹痛、腹胀。9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情况,2例患者较为严重出血量达到700 mL。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包括MRI、CT、消化道内镜、B超等。
1.2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腹痛,在所有患者中占44.44%;有10例患者发生腹胀,在所有患者中占55.56%。4例患者腹部出现包块的症状;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存在的交叉情况会在检测中出现其他情况,6例患者在腹部彩超检测中呈阳性,7例患者在胃肠镜检查下呈阳性。
1.3诊断方式
所有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肿瘤情况多为边界清晰,且其消化腔内的肠粘膜未受到损伤,血流量均正常,血小板丰富,有个别患者瘤体出现血液坏死。在对其采用相关仪器检查后,多数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胃腔为丘状,而小部分患者的胃腔呈半球形以及隆起状。在所有胃肠间质瘤患者经过胃镜的检查下,其肿瘤表面粘膜光滑,个别患者其肿瘤色泽与粘膜相似,并出现溃烂情况。
1.4治疗方式
对1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行根治术切除手术治疗,保持肿瘤的完整性,无破裂现象。手术成功,无死亡事件发生,所有患者的肿瘤直径平均约为5.68 cm。根治术切除术中,有7例患者选用胃楔形切除术,有6例患者选用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有5例患者选用小肠肠段切除术。
1.5观察标准
观察18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后康复情况以及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2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所有胃肠间质瘤患者疾病的治疗诊断以及为期1年的随访后。所有患者均为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定为胃肠间质瘤。其中有8例患者的小肠出现肿瘤,有10例患者的胃部出现肿瘤。并且有1例患者在根治术切除术治疗后1年发生肿瘤复发伴肝脏以及腹腔转移的情况。其他患者未在1年随访中发现复发情况以及不适症状。
3讨论
3.1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断
胃肠间质瘤在临床上不常见,病症主要组织多为上皮样细胞、多形性细胞组成,而其发生的主要因素则是因为患者原癌基因加上血小板生长因子突变造成[3]。疾病常常发生在老年高龄人群。胃肠间质瘤的发病信号隐蔽,然而随着患病时间的变长以及病情的发展,导致其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出现肿块等临床表现出现,但多数病人发现此病时多在体检时发现。因此在对疾病早期的诊断较为困难[4]。胃肠间质瘤的检测方式常使用CT、超声造影或内镜等方式。而对于消化道造影的优势较大,其简单有效,检测结果能从多个角度显示疾病特征,包括肿瘤的部位、范围、形态以及病变部周围器官情况,同时能观察粘膜皱襞的变化以及黏膜是否被破坏[5]。但在本次研究中,大多数患者初期病症是以超声发现,在患者入院后则以CT诊断。胃肠间质瘤特征的表现主要是边界清晰且密度不均匀的肿块影像,消化腔内壁中的黏膜完整且能向外或内生长,血液的流动较为丰富,但部分肿瘤会出现血液坏死的现象,形成坏死液化灶。
3.2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切除术治疗
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多采用根治术切除术,其中主要包括胃大部分切除、局部切除、楔形切除,观察患者的病理特征,其肿瘤的部位和生长情况,选择合理的切除方式,在切除过程中应遵循无瘤原则[6]。针对小肠存在肿瘤的患者,在切除过程中,应采取肠端端吻合术切除,若患者肿瘤直径<3 cm,则选用楔形或局部切除法;若肿瘤直径处于3~5 cm,则应选用胃大部分切除或是楔形切除;若患者肿瘤>5 cm,则应选用远端胃大部分切除,通常切缘距离为3 cm,而小肠的切缘距离保持5 cm以上[7]。因为腹腔镜手术易导致肿瘤损伤,因此不常使用,若肿瘤直径<5 cm,则可选择经验丰富的医院行腹腔镜切除术,术中应对肿瘤破裂出现扩展的情况特别注意[8]。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实施外科手术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并且在实施手术治疗前后,应对患者的整体病理和病症情况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在胃肠间质瘤病症的初期诊断不易被发现,治疗的首选方式为手术切除术,且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做出对应的切除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晖,汪明.靶向药物治疗时代的柳叶刀—手术在晚期胃肠间质瘤治疗中的地位[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11):1211.
[2]冯兴宇,胡伟贤,张鹏,等.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多中心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5):535-540.
[3]李勇,杨梓锋,黎人杰.胃肠间质瘤复杂病例荟萃—病例8: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胃胃肠间质瘤治疗过程中肿瘤复发并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7,20(9):1083.
[4]吴海福,施晨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分析及不同危险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6,15(9):882.
[5]刘秀峰,李健,李勇,等.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国人晚期胃肠间质瘤获益人群特征分析:多中心8年随访数据[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6,21(2):97-105.
[6]曹晖,汪明.胃肠间质瘤诊断与治疗的新挑战—从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1):17.
[7]Park JJ.Long-Term Outcomes after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J].Clinical Endoscopy,2016,49(3):232-234.
[8]Jung M,Park SH,Jeon YK,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unusual phenotype after imatinib treatment:A case report and diagnostic utility of ETV1 mRNA in situ hybridization[J].Medicine,2017,96(49):e90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