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探究对胃肠间质瘤患者实施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法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 2016 年 5 月 11 日至2018 年 7 月 20 日我院 52 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实施胃肠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对比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 ①经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显示,52 例患者中,23 例被诊断为恶性, 29 例被诊断为良性,误诊 1 例,漏诊 0 例,经一致性检测可知 Kappa 检验值为 0.874,提示一致性良好。②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 100.00%、96.67%、98.08%。③良性组患者最大径较恶性组更小,P< 0.05,且恶性组血管不规则血管数多于良性组,不均匀强化多于良性组,P< 0.05。结论 对胃肠间质瘤患者实施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有助于医师对良恶性病灶进行鉴别诊断。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胃肠超声造影;效果
0引言
胃 肠 道 间 质 瘤 (GIST,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主要是指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一类肿瘤 [1],以腹部胀痛不适、腹部肿块、呕血、便血等为主要症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所以,为保证诊断有效性,常需借助其他的手段对其进行诊断 [2]。我院对胃肠间质瘤患者实施胃肠超声造影检查,见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 2016 年 5 月 11 日至 2018 年 7 月20 日我院 52 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为观察对象,52 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年龄为 45-75,平均(56.79±4.73)岁,男女分别为 30(57.69%)、22(42.31%)例;临床表现:30 例腹部胀痛不适,20 例腹部肿块,6 例呕血,4 例便血,3 例肠梗阻。
1.2方法。对 52 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实施胃肠超声造影检查, 具体为:于患者检查前一天,嘱咐患者禁食 8 h、禁饮 4 h, 指导患者服用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将 50 g 助显剂溶于 450 mL 沸水中,将其搅拌成糊状,待温后服下),先对患者实施常规超声检查,常规检查结束后,对患者实施胃肠超声造影检查,使用口服、灌肠、注射器注入等方法向患者体内注入造影剂,以可充分充盈病变区、患者可耐受及图像清晰等为前提,合理确定注入剂量,选择飞利浦公司生产的超声造影仪对患者实施检查,腹部探头、浅表探头频率分别设为 3-5 MHz、5-7 MHz。在对患者胃及肠腔实施扫描时,应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扫描,注意多切面(纵、横、斜切面)扫描, 在扫查患者大肠腔时,可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扫查,在检查过程中,为避免遗漏,操作医师应结合患者病情状况对其实施多切面、多方位扫描。检查结束后,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对患者图像进行观察。
1.3评估指标。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对比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效果。
1.4统计学分析。一致性检测采用 Kappa 检验,Kappa 值>0.7、0.4-0.7、<0.4 分别提示一致性良好、中等、较差,计量资料( ±s)或计数资料(%)的统计学方法分别选择 t 检验或 χ 2 检验,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经手术病理检查显示,52 例患者中,22 例患者被确诊为恶性,30 例患者被确诊为良性。经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显示,52 例患者中,23 例患者被诊断为恶性,29 例患者被诊断为良性,误诊 1 例,漏诊 0 例(见表 1)。经一致性检测可知 Kappa 检验值为 0.874,提示一致性良好。同时,对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进行统计可知,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 00.00%(22/22)、96.67%(29/30)、98.08%(51/52)。

2.2对比良恶性胃间质瘤胃肠超声造影表现。良性组患者最大径较恶性组更小,P < 0.05,且恶性组血管不规则血管数多于良性组,不均匀强化多于良性组,P < 0.05,如表 2。
3讨论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主要是指通过造影剂充盈胃肠腔,从而改善胃肠超声成像内环境,进而使得病变及胃肠壁结构显像更清晰的一种检查方法 [3-4],该方法可有效清除胃肠腔内内容物及气体等对超声波的干扰,且不易影响超声波穿透,更有助于保证显像效果,便于医师更好观察病灶。
本研究对胃肠间质瘤患者实施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研究数据显示,经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显示,23 例被诊断为恶性, 29 例被诊断为良性,误诊 1 例,漏诊 0 例,经一致性检测可知 Kappa 检验值为 0.874,提示一致性良好,且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 100.00%、96.67%、98.08%,这提示对患者实施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便于医师分析患者病灶性质,对后续开展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同时,数据显示,良性组患者最大径较恶性组更小, 且恶性组血管不规则血管数多于良性组,不均匀强化多于良性组,这说明良性病灶和恶性病灶具有不同的影像特点,便于医师区分,有助于提高诊断有效率。
综上所得,对胃肠间质瘤患者实施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有助于医师对良恶性病灶进行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李婷婷, 卢漫 , 宋军等. 双重超声造影在胃肠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13(2):68-70.
[2]董英娜, 曹军英 , 张筠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肠造影剂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诊断价值[J]. 临床军医杂志 ,2017,45(5):462-465.
[3]高美莹, 苗立英 , 葛辉玉等. 胃间质瘤超声造影表现与良恶性的相关性分析 [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7,33(2):184-186.
[4]管睿, 韦永明, 宛新安等. 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的肝动脉化疗栓塞疗效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9):1429-1431.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法在诊断胃肠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16/2019011610355419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