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在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02 14:01: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分析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应用胃肠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 为该疾病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21 年 5 月至 2023 年 4 月于茂名市中医院就诊的疑似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并入院进行检查的 78 例受检者开展前瞻性研究, 所有受检者均进行胃肠超声造 影检查,以胃镜或病理活检为金标准。统计胃镜、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图像特征,比较胃镜或病理活检与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结果 及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胃镜或病理活检检出胃及十二指肠疾病 74 例,检出率为 94.9% ,胃肠超声 造影检出 69 例,检出率为 88.5% ,两种诊断方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 灵敏度为 93.2%(69/74),特异度为 100.0%(4/4),准确度为 93.6%(73/78); 经胃肠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良恶性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灵 敏度为 85.7%(6/7),特异度为 94.0%(63/67),准确度为 93.2%(69/74)。结论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显著,可为临床疾病的检出及良恶性的判定提供可靠依据。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在消化科较为常见,该类型疾病 种类多,临床发病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 较大。在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中,首选消化内镜检查,通过 将胃镜置入消化道中,近距离观察病变情况,对疾病的检 出价值高,但消化内镜检查刺激性大,患者难以耐受,影 响检查效果,部分患者会中途放弃检查,不利于疾病的判 定 [1] 。目前,超声在胃肠道疾病的检查中发挥重要价值, 尤其是胃肠超声造影的应用,能够借助造影剂的优势,对 病灶进行充分显示,可避免常规超声检查受到胃肠道内气 体、内容物的影响,减少漏诊或者误诊概率 [2-3]。本次研究选取有自觉症状的 78 例疑似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受检者, 探讨胃肠超声造影的检查效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5 月至 2023 年 4 月于茂名 市中医院就诊的疑似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并入院进行检查的 78 例受检者开展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胃肠超声 造影检查,以胃镜或病理活检为金标准。其中男性 48 例, 女性 30 例,年龄 18~80 岁,平均(42.5±4.7)岁。纳入 标准:均因上腹部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一种或几种症状就诊;认知、精神状态正常;未合并肝、心、肾等 重大器官病变。排除标准:疑似存在胃肠道穿孔;对本研 究检查存在禁忌证;合并感冒或重度贫血。本研究经院内 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检查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先进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 然后进行胃镜检查,必要时,进行病理活检检查。①胃肠 超声造影检查:所有受检者检查前均禁食、禁水 8 h,检 查开始前,指导患者将 1 包速溶胃肠超声造影剂(湖州 东亚医药用品有限公司,规格: 50 g/ 袋)与 500~600 mL 开水混合,待其完全溶解稀释为糊状后,冷却至 40 ℃ 后 服下。应用数字化彩色超声波诊断装置(富士胶片医疗 健康株式会社,型号:ARIETTA 70)检测,选择 C9-3 凸 阵探头,设置探头频率为 2.5~9 MHz,设置灰阶二维增益 75~90 Hz。检查时,受检者通过不断变换平卧位、左右侧 卧、半卧、坐位等体位,进行多切面检查。检查过程中, 受检者保持仰卧,先将探头置于剑突部位,再沿着剑突下 缘,向左后上部位检查,通过横切面、纵切面检查,观察 食道、贲门口情况;指导受检者保持左侧卧位,进行剑突 下缘、左肋缘检查,采取纵切面、横切面检查胃底;进行 胃角、胃窦、十二指肠等部位的检查时,受检者更换为右 侧卧位,探头放置右肋缘、上腹部进行连续移动倾斜检 查。检查过程中,注意观察胃壁厚度、胃部结构是否有变 化,在发现异常病灶后,对病灶的大小、位置、内部回 声情况进行观察,再进一步观察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并观察病灶部位血流信号、形态及走向,记录检查结果。 ②胃镜检查:嘱咐受检者检查前 6~8 h 禁食,4 h 禁水, 检 查时受检者将所有的配饰清理干净,在检查床上保持左侧 卧位,双腿微屈,头向后仰,尽量保证咽部、食管保持一 条直线,使用毛巾垫在受检者口旁,置入牙垫,直视下 将图像处理装置(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型号:CV290) 经口咽部插入,并在缓慢插入过程中,进行胃、十二指 肠部位检查,尽量检查全面。检查结束后退出胃镜,观察 30 min。③病理活检:对于胃肠超声造影或者胃镜检出可 疑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后,使用活检钳取部分病变组织, 制作病理切片,镜下观察细胞组织形态,明确病变性质。

  1.3观察指标 ①检出率。胃肠超声造影对各类疾病阳 性判断标准:胃癌:胃壁出现局限性增厚,呈低回声,黏 膜处高低不平,有不规则的光斑,增厚胃壁内见丰富血流 信号,胃壁层次不清晰,部位较大病灶还伴随胃腔狭窄, 胃肠蠕动障碍,部分观察到胃周淋巴结肿大,或者出现周 围组织浸润。胃炎:弥漫性胃壁增厚,胃窦回声降低,黏 膜皱襞回声增粗、紊乱,胃壁层次、结构均正常。胃食管 反流:反流次数≥3 次 /5 min,总反流时间≥3 s 。胃平滑 肌瘤:胃壁黏膜下有圆形肿块,黏膜层突起,为拱桥状,观察肿瘤内部呈均匀低回声。消化性溃疡:病灶处局限性 增厚、低回声、黏膜凹陷,底部较小,口部略大,病灶表 面分布不规则高回声光斑。胃镜阳性判标准:胃癌:胃腔 变形狭窄,无法通过,黏膜增厚隆起,表面溃烂,质硬, 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病理提示溃疡型胃癌;病变略微突起 或低于周围的黏膜,病变黏膜可呈局限性或较广泛发红、 变色或褪色等,提示平坦型胃癌。胃炎:胃黏膜充血、水 肿、条状红斑、糜烂、出血、局部有龟背纹样改变,黏膜 脆性增加。胃食管反流: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 不光滑、血管纹理不清、可见条状红斑,甚至有糜烂、溃 疡,齿状线形状不清晰等。胃平滑肌瘤:可见半球形或球 形隆起,表面黏膜紧张光滑,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顶部 有时可出现缺血坏死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单个或多个, 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多数活动性溃疡直径小于 10 mm,边 缘较光整,底部有肉芽组织构成,覆以灰黄色渗出物,周 围黏膜通常有炎性水肿。②分析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及十二 指肠疾病的诊断效能。灵敏度 = 真阳性 /(真阳性 + 假阴 性)× 100% ;特异度 = 真阴性 /(真阴性 + 假阳性)× 100%; 准确度 =(真阳性 + 真阴性)/ 总例数 × 100% ;③分析胃肠 超声造影对良恶性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效能。计算诊 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本次研究中,恶性为胃癌, 良性为其他胃及十二指肠疾病。④典型病例影像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χ2 检验。以P<0.05 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诊断方式对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检出率比较 胃 镜或病理活检检出胃及十二指肠疾病 74 例,检出率为 94.9%,胃肠超声造影检出 69 例,检出率为 88.5%,两种 诊断方式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结果分 析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或病理活检检查,结果显示:阳 性 74 例,阴性 4 例,经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及十二指肠 疾病的灵敏度为 93.2%(69/74),特异度为 100.0%(4/4 ), 准确度为 93.6%(73/78),见表 2.
\

  2.3胃肠超声造影对良恶性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结 果分析 患者均经胃镜或病理活检检查,结果显示:恶性 病变患者 7 例,良性病变患者 67 例。经胃肠超声造影诊 断良恶性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灵敏度为 85.7%(6/7),特 异度为 94.0%(63/67),准确度为 93.2%(69/74),见表 3.
\

  2.4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55 岁,因“突发心悸 2 d”,于 2022 年 4 月 25 日入住心血管二科,平素有上腹 部不适的病史,入院后于 2022 年 4 月 26 日做胃超声造影 检查,提示胃窦部实性占位性病变,结合双重造影考虑可 能合并恶性肿瘤,增强后见病灶早期呈均匀性高增强,晚 期快速消退呈低增强,增强范围未见扩大,见图 1.2022 年 4 月 28 日做胃镜检查提示,食管:黏膜光滑,色泽 正常,开闭好,齿状线清晰;胃底、胃体:黏膜充血水 肿,可见大量咖啡样残留物,黏膜充血水肿;胃窦:蠕动 差,变形狭窄,无法通过,黏膜增厚隆起,表面溃烂,质 硬,见图 2.予活检,病理活检提示胃窦低分化腺癌,见 图 3.
\

  3 讨论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发病原因复杂,在成年群体中较为 多发,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治疗不及时可 引发恶性病变,对患者生命安全有极大的威胁,因此,早 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理想的干预手 段。目前,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临床诊断中,消化内镜为 首选,这种检查方法,可直接将镜头置入消化道内,近距 离观察胃、十二指肠情况, 对于微小的病灶, 也能够准确检 出 [4-5] 。对于高度怀疑病变性质的病灶,还可采取钳夹黏膜 组织进行病理活检,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目前, 消化内镜 已经广泛应用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中,但消化内镜应用时有 较大的刺激性, 患者受到强烈刺激后, 可引发血压、心率异 常,引起严重的应激反应,很多患者中途放弃检查 [6-7] 。胃 肠超声造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胃肠壁的层次结构与病变部 位,能够有效避免因胃肠胀气及其他内容物对疾病检查的影 响, 胃肠超声造影后, 进行胃肠壁厚度、胃肠形态、异常活 动的观察, 对胃肠壁异常回声定位后, 观察病灶, 通过胃肠 超声造影, 能够实现无创、无刺激及操作简便的临床检查需 求 [8]。同时, 造影剂经特殊工艺制作, 具有安全无毒、使用 便捷等优点,进入胃肠道后可以明显提高病灶处与胃肠壁的 对比度,增加清晰度,便于临床观察。

  本研究中, 78 例疑似患者中, 经胃镜或病理活检最终 确诊胃及十二指肠疾病 74 例,而胃肠超声造影检出 69 例, 表明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检出价值高,临 床符合率高。对不同类型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胃肠超声造 影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在结合临床医师的诊疗经验基础上, 其能够对各种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有效检出。进一步对胃肠 超声造影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发现其对胃及十二指肠疾 病的检出的灵敏度为 93.2%,特异度为 100.0%,准确度为 93.6%,说明通过胃肠超声造影,能够准确检出胃及十二 指肠疾病,能够排除其他病例。本研究中,以胃镜或病理 活检检查为金标准,经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良恶性胃及十二 指肠疾病的灵敏度为 85.7%,特异度为 94.0%,准确度为 93.2%。从结果看,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 1 例恶性病变误诊为 良性病变, 4 例良性病变误诊为恶性病变, 从诊断结果进行 分析,发现通过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可对胃及十二指肠疾 病有效检出,但也存在一定的误诊情况。由于胃肠超声造 影是通过对胃壁异常增厚及运动异常的情况进行评估来确 诊疾病,因此在诊断过程中,若患者病变情况不明显,或 病灶较小,则很有可能造成漏诊或误诊;而胃及十二指肠 疾病在诊断消化性溃疡时,对于病灶较小的浅表性溃疡, 也难以有效检出;对于一些较小的黏膜病变,由于其存在 黏膜增厚等病理改变,因此,导致慢性胃炎的检出率低;对于一些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来说,通过胃肠超声造影,可观察到其具影像特征,但难以进行直观的显示,这可能 是因为造影剂局部充盈缺损或胃肠蠕动异常所导致 [9] 。在 王川予等 [10] 的研究中, 通过口服胃肠超声造影与手术病理 结果的对比,前者检出率更高,也充分证实了胃肠超声造 影在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突出。

  综上,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检出价 值、鉴别诊断价值显著,可为临床疾病的检出及良恶性 的判定提供可靠依据,虽有不足,但具有简单无创等优 点,也弥补了胃镜仅能观察胃黏膜病变的缺点,值得临床 应用。

  参考文献

  [1] 惠文佳 , 周春艳 , 刘卫东 , 等 .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与胃镜检 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价值的比较 [J]. 检验医学 , 2017.32(3): 169-172.
  [2] 邱伟 , 陈曙蓓 , 李明星 . 胃肠超声造影剂联合静脉超声造影对胃 癌的诊断价值 [J]. 西部医学 , 2017. 29(9): 1301-1306.
  [3] 郭永华 , 肖保军 , 于洋洋 , 等 . 胃肠超声造影定量诊断老年胃占 位性疾病的最佳阀值研究 [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 2020. 25(2):237-240.
  [4] 何雨欣 , 陈卫昌 . 内镜在胃肠道疾病相关缺铁性贫血中的诊断作 用 [J]. 医学研究生学报 , 2020. 33(11): 1121-1126.
  [5] 张梦娇 , 于红刚 . 普通白光内镜下诊断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 2022. 31(9): 961-964.
  [6] 周艺茜 , 李东颖 , 冯永星 , 等 . 胶囊内镜与小肠镜对胶囊内镜阴 性的潜在小肠出血患者再出血诊断价值的比较 [J]. 胃肠病学和 肝病学杂志 , 2018. 27(3): 305-307.
  [7] 熊艺琳 , 宋军 , 朱良如 , 等 . 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在体检人群胃 肠道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J]. 临床消化病杂志 , 2022. 34(2):92-95.
  [8] 万晓强 , 张霹雲 , 陈佳 , 等 . 胃肠超声造影与声脉冲辐射力成像 诊断胃壁常见良恶性病变的对比研究 [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0. 22(7): 519-522.
  [9] 王娟利 , 李涛 . 胃肠超声造影与胃镜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价 值 [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 2018. 23(3): 299-300.
  [10] 王川予 , 陈秀华 , 刘媛 , 等 . 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在老年人胃肿瘤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2019. 38(11): 1262-12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25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