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后护理中实施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60例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护理组与参照组,各30例。其中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加行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及预后。结果护理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等血气指标、PEF、FEV1及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且拔管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予以有效的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血气状况与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肺癌;术后护理;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
本文引用格式:利元琼,毕丽菊.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对在肺癌患者术后护理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278+280.
0引言
随着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外科手术作为肺癌首选治疗方式之一,但手术及麻醉等创伤极其容易并发肺不张、肺炎、呼吸衰竭,甚至发生严重感染,因其属于应激源,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生理功能,无法促进患者有效康复[1]。为了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就需要予以有效的护理措施。基于此,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60例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分成两组后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及预后,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选取本院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60例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护理组与参照组,各30例。护理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2-83岁,平均(65.78±6.12)岁。参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0-79岁,平均(62.13±6.33)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支气管镜病理检验确诊为肺癌;②均胸腔镜辅助下微创手术者;③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者;②既往严重呼吸道疾病;②合并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系统严重疾病。
1.2护理方法。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常规准备、生命体征观察、体位护理、呼吸道管理以及引流管护理等;而护理组患者则加行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具体如下。
1.2.1缩唇呼吸:主要是指患者闭嘴后,尽全力地吸气后进行2-3 s左右憋气,在呼气时患者将嘴巴收拢为鱼嘴状或吹口哨状,通过缩窄的口形缓慢地呼出气体,确保吸呼比为1:3,尽可能地做到深吸慢呼,以患者不感到费力为宜,锻炼次数为2-4次/d,7-8次/min[2]。
1.2.2腹式呼吸:取自然体位,其中一手放在前胸部,另一手则放于患者上腹部,患者在经鼻缓慢吸气时要确保胸部不动,鼓起腹部,在吸气时确保放于患者上腹部手有一股向上抬感觉,吸气后停顿1-2 s。尽可能地扩张肺,吸气时缓慢地呼出气体,此时保持腹部的内陷,并确保其放于腹部手存在下降的感觉,锻炼次数为2-4次/d,重复8-10次[3]。
1.2.3咳嗽训练:取坐位或半卧位,尽可能地放松四肢,采用腹式呼吸,患者在深吸气后进行3-5 s的屏气,然后张口,打开声门的同时收缩腹部并用力地咳嗽,连续咳嗽2-3声,3次/d,15 min/次。当患者术后处于完全清醒状态时,便可以予以康复干预。
1.2.4吹气球:选择1000 mL左右的气球,患者深吸一口气后,一次性的将肺部气体全部吹进气球,3-5 min/次,3-5次/d[4]。
1.2.5呼吸功能训练器:通过咬嘴深长吸气,器械上浮子将缓慢升起来,尽可能地依靠吸入气体确保浮子保持上升状态。吸气结束后,放开咬嘴,呼气,并确保呼吸均衡,不断地重复吸气与呼气,训练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时间,3-4次/天,10-15 min/次。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等血气指标,PEF、FEV1及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同时观察患者预后效果。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经SPSS 20.0软件予以统计学计算。预后效果数据以(%)形式展开,χ2检验;血气指标及肺功能等指标以(±s)形式展开,t值检验。P<0.05表明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护理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等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护理组患者PEF、FEV1及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护理组拔管时间(4.16±0.69)d,术后住院天数(8.16±1.20)d,肺部感染发生率6.67%(2/30),肺不张发生率13.33%(4/30);参照组拔管时间(7.33±0.75)d,术后住院天数(12.05±1.32)d,肺部感染发生率13.33%(4/30),肺不张发生率26.67%(8/30)。护理组拔管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由于手术对患者会造成较大创伤,且对患者胸廓完整性造成了破坏,因而极其容易影响胸廓的完整性,损伤患者肋间神经,加剧患者术后疼痛状况,对术后咳嗽咳痰造成严重影响,进一步导致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而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对呼吸训练方式的了解与掌握,提高患者氧储备,增强患者术后肺功能,控制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促进患者痰液的排出[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护理组患者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且拔管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肺癌患者予以有效的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血气状况,恢复肺功能,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天数,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肺癌患者予以有效的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血气状况与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大量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艳军.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排痰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23):3612-3613.
[2]丁丽萍,杜惠珍,张晓微,等.视频宣教结合一对一互动模式在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训练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18):2807-2809.
[3]王光珏,潘超,徐畅,等.缩唇腹式呼吸训练与肺功能锻炼对肺癌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9):3023-3025,3036.
[4]刘春锋.肺癌患者术后应用行为训练联合快速康复护理对其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饮食保健,2018,5(41):141-142.
[5]刘霜纯,刘亚康,熊丽芳,等.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膈肌运动和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6):630-6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