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心理特点及相关护理对策。方法抽取100例计划免疫接种的儿童进行分析,平均分组,参考组选择常规护理,实验组选择针对性护理。结果通过对比临床效果,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配合度,改善患者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效果。
关键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心理特点;护理干预
本文引用格式:纪富娟,李新春.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心理特点分析及相关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339,341.
0引言
计划免疫接种即为根据正确的免疫流程,把传染病疫苗有计划的接种到相应的人群,进而能够预防诸多疾病[1]。幼儿处于发育阶段,身体防御能力低,相关的器官功能还没有发育完整,极易诱发病毒以及病菌侵害,造成诸多疾病。而计划免疫接种可以对诸多的疾病给予及时的防范,进而为儿童的生长发育发挥重要的作用。儿童接种期间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抗拒治疗[2]。本研究针对儿童接种过程中的心理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整理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常规情况
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计划免疫接种的儿童进行分析,实验组儿童平均年龄(6.52±2.58)岁,男性39例,女性11例。参考组儿童平均年龄(6.85±2.05)岁,男性35例,女性15例。经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P>0.05,存在对比性。
1.2方法
参考组选择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特点分析
当小儿步入新环境的时候,会产生焦虑、害怕等负面情绪,面对护士会产生害怕、抗拒等不良情绪。3~5岁的小儿已具有一定的行为以及认知能力,因此,极易发生抗拒、吵闹等情况。对于学龄期的小儿自我意识以及自尊心非常强,心态较为平稳,各种行为会遭受护士以及家长的语言影响,及时进行鼓励与表扬,有效的促进治疗依从性增强。
1.2.2护理对策
(1)环境设置满足儿童心理特点:社区服务中心的环境装饰应该满足小儿的心理状态,患儿由于对医院环境的陌生以及面对诸多的医护人员,会出现害怕情绪[3]。社区通过设置专门用于儿童玩耍的房间。候诊室内宽敞、明亮。墙面需要张贴彩色卡通的图片,放置很多的安全、低矮的玩具,滑梯、秋千等,窗台上摆放着绿色植物,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提高小儿的安全感,还可播放动画片,分散小儿的集中力。对于哭闹的儿童,也会逐渐的结束哭泣,融入到小朋友当中。此外,父母需要给予陪伴,让其尽快地适应环境,有效地解除焦虑、害怕等不良心理。
(2)就诊顺序符合儿童的特点:患儿玩耍的过程中,家属将相关的证件交给医生,认真核对后,记录本次接种的相关信息。此外,医生需要认真全面的询问小儿的身体情况以及禁忌证。候诊室包括两间屋子,一是登记室,另一是接种室,专人负责接种,每次接待一位孩子,接种结束监测表现,然后离开,主要是为了避免拥挤,因为接种陪同的家属非常多,进而能够更加方便有效。注射完成后,监测没有不良症状后离开,防止影响其他患儿。
(3)根据儿童特点制定护理对策:①婴儿期:害怕医院环境以及较多的新面孔,这一时期的患儿不配合治疗(约92.31%),主要采取强制措施进行治疗,父母可佩带小儿的玩具,接种前和小儿玩游戏,分散其集中力。注射时,护理人员需要操作尽可能的稳、快、准,准备时间禁忌太久。接种后,立即给予色彩亮丽的玩具吸引患儿,促使其忘记疼痛,逐渐的增强患儿的信任感。比如操作前进行拥抱、安抚等缓解小儿害怕情绪。②幼儿期:2岁后可采取语言方式表达自己,感觉与意识逐渐的加强,自我为中心,具有显著的易变性,即为“第一反抗期”。有计划的使小儿观看勇敢的患儿打针,给予精神支持与安慰。抗拒治疗的患儿选择强制措施,然后及时迅速地进行注射,加强对父母的健康教育,告知其对待小儿不听话时用打针吓唬孩子。③学龄前期:由于语言的不断丰富,行为的发育成长,扩大生活领域,对新鲜事物都会出现强烈的好感。好奇、好动、好问、好模仿,调皮活泼,冒险进取及丰富想象力,想象能够参与大人活动是这一时期的特征[4]。大部分小儿通过鼓励、示范、奖励都能够进行治疗。有些不配合治疗的小儿采取语言威吓法后再用示范法进行治疗。少数小儿需要制动躯体法进行治疗。然而,威吓法即使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但是需要慎重,避免其出现不良的心理,不利于未来的工作。护理人员采取生动性、支持性的语言。实施威吓法和强制法后,对于小儿行为改变给予鼓励,让其在家里玩打针的游戏,通过角色互换,促使主动接受治疗。④学龄期:这一时期智能发育更加成熟,理解、综合、分析、归纳能力逐步发展,集体意识很强,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以及忍耐力,护理过程中无须进行威吓及强制措施,抗拒治疗的儿童选择示范法[5]。护理人员采取简单易懂的方法认真的解答他们的提问,尽可能让患儿主动参与,例让他们自己选择注射部位、在哪儿就座等。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动作要敏捷、熟练、轻柔,给予鼓励以启发表现欲望,如告诉他们很勇敢。同时会将他们的勇敢表现告诉老师和同学等,通常可发挥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儿童接种配合度与满意度(满意度由家长代填),每项100分,分数越高,表示配合度与满意度越高。
1.4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参考组对比,实验组的儿童接种配合度评分与满意度评分更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0~14岁儿童是免疫接种的主要人群,其不但是免疫计划落实的关键环节,也是护理工作的步骤,其结果对于护理质量具有密切的联系。此外,每个时期的接种患儿的心理状态具有明显的不同,护理方法更加需要个性化的特点[6]。该报告中,参考组采取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说明,实验组的儿童接种配合度评分与满意度分数显著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按照免疫接种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显著的增强患者满意度以及治疗依从性[7-8]。究其原因,通过改善接种环境、提高接种技术、提高接种儿童配合度等各项措施,有利于确保免疫接种顺利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不仅可以将儿童免疫接种过程中的各种不良情绪获得显著的改善,此外还可以充分的体现出人文关怀理念,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促使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得到改善,从儿童切实健康利益出发,为接种安全性提供有效保障。总的来说,计划免疫接种时,针对儿童心理特点为其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配合度,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桂珍.心理护理对小儿疫苗注射过程应激反应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10(23):89-90.
[2]颜素琴,王江林.家长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7,20(5):47-48.
[3]谢海燕.社区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14(10):27-28.
[4]李兰凤,张斯华,吕丽格,等.儿童家长在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及护理需求调查[J].河北医药,2018,8(9):42-43.
[5]卢美玉.门诊儿童预防接种基于儿童和家属心理实施护理干预对接种依从性和满意度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4):60-61.
[6]王晓玲.儿童预防接种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9,35(12):18-19.
[7]陈润莲,林祯,汤峥嵘.儿童预防接种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7(14):82-83.
[8]李艳华,钟慧.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8,8(23):60-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