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早期应用加巴喷丁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和安全性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2 11:40: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加巴喷丁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94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分为观察组(早期患者)和对照组(非早期患者)各47例,全部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采用加巴喷丁治疗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情况,以此为依据判定治疗效果,统计遗神经痛(PHN)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HN发生率为(12.77%),低于对照组的(4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周、6周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4%),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加巴喷丁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可快速减轻患者疼痛感,降低PHN发生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早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疼痛;安全性

本文引用格式:王艳.早期应用加巴喷丁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和安全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151-152.

0引言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科病症,主要由水痘-带状孢疹病毒引发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所致,老年人是带状疱疹高发群体,具有疼痛程度剧烈、治疗时间长、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的显著特点,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目前多采用药物方案治疗患者,为了探讨更加科学的用药方案,本文以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老年带状疱疹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就加巴喷丁治疗早期患者和非早期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展开了下述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7月医院皮肤科收治的老年带状疱疹患者94例,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分为观察组(早期患者)和对照组(非早期患者),每组47例,观察组患者在带状疱疹初疹时用药,对照组患者在带状疱疹发作、皮肤破损、局部出现水疱,或水疱结痂、干涸时用药。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61-83岁,平均(69.27±3.18)岁。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60-81岁,平均(69.47±3.29)岁。患者均获知情权。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患者经临床检查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1]中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器质性功能障碍;②药物过敏;③1个月内接受过其他药物治疗;④临床资料缺失。上述数据对比同质性良好。

1.2方法。给予全部患者阿昔洛韦片(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137)800 mg,口服,3次/d,服用7d。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加巴喷丁胶囊(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662),口服,第1 d晚上服用300 mg/d,第2 d中午、晚上各服用600 mg,第3 d早、中、晚各服用900 mg,第4 d结合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每2 d酌情调整1次剂量,维持服用剂量,最大剂量≤3600 mg/d,tid。两组疗程均为6周。
\
1.3观察指标

(1)统计后遗神经痛(PHN)发生情况。

(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3周后和治疗6周后的疼痛程度,满分10分,评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剧烈[2]。

(3)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①显效:患者VAS评分减少≥3分;②有效:患者1分≤VAS评分减少<3分;③无效:患者VAS评分无变化,或减少<1分得,治疗有效率=(①+②)/47×100%[3]。(4)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嗜睡、消化道症状、眼球震颤、运动失调、眩晕。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 23.0处理94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实验数据,以χ2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n),以t检验VAS评分等计量资料(±s),P<0.05,代表有差异。

2结果

2.1PHN发生情况。观察组PHN发生率12.77%(6/47),对照组PHN发生率42.55%(20/47),组间数据对比,χ2=10.421,P=0.001,观察组PHN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3周后和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依次为(7.49±1.28)分、(3.62±1.78)分、(2.81±1.62)分和(2.43±1.41)分;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3周后和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依次为(7.35±1.62)分、(3.83±1.32)分、(3.65±1.53)分和(3.48±1.59)分。组间数据对比依次如下,t=0.465、0.650、2.584、3.387,P=0.322、0.259、0.006、0.001;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t=12.101、15.540、18.216,P=0.000、0.000、0.000;对照组,t=11.548、11.384、11.688,P=0.000、0.000、0.000。由此可见,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的组间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3周后和治疗6周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

2.3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显效29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74%(45/47);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80.85%(38/47)。组间治疗有效率数据对比,χ2=5.044,P=0.024。由此可见,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64%(5/47),包括眩晕2例,嗜睡1例,消化道症状1例,眼球震颤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89%(7/47),包括眩晕1例,嗜睡2例,消化道症状2例,眼球震颤1例,运动失调1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χ2=0.382,P=0.536。由此可见,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带状孢疹神经主要由神经炎症、脊髓后索受累所致,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4]。有报道表明,老年带状疱疹患者之所以是PHN高发群体,与个体免疫功能衰退、病毒清除能力和神经修复功能下降关联密切,而PHN会直接增加带状孢疹患者的治疗难度[5]。由于带状孢疹导致的疼痛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因此患者神经受损程度会随着疼痛程度的增加而加重,继而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因此有必要防控PHN发生。

结合本文实践效果可知,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得到有效缓解,但观察组疼痛改善效果更加,药物起效时间更快。观察组PHN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可有效防控PHN发生。初步分析,这是因为加巴喷丁作为临床治疗PHN的有效药物,可通过拮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抑制γ-氨基丁酸进入通路,阻碍脊髓后角神经元突触的钙通道,提高人体中γ-氨基丁酸水平,从而抑制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异常放电现象,达到镇痛效果。而临床中在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患病早期服用加巴喷丁可有效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末梢发生病理、生理性改变,减轻背根神经节炎性反应,达到缓解皮肤症状,改善患者急性神经疼痛,预防PHN发生的临床治疗目标。经本文研究证实,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64%和14.89%,均小于15%,组间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安全性可靠。与上述分析结果相吻合,有学者[6]对40例带状疱疹患者研究后发现,早期使用加巴喷丁治疗可显著降低PHN发生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用药安全性值得信赖。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早期加巴喷丁治疗,可显著缩短镇痛时间,提高镇痛效果,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因此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
[2]李魁.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和药理解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1):128-130.
[3]张晓荣,陈文琦.早期应用加巴喷丁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6):4-7.
[4]董胜军.加巴喷丁胶囊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北方药学,2018,15(3):152-153.
[5]马志军,臧颖卓,王清涛,等.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24(4):232-235.
[6]王祝东,王祝东,陈奇涵.加巴喷丁早期使用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效果[J].浙江实用医学,2018,23(2):104-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2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