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揿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肾气虚型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揿针治疗和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疗程为3个月,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呼吸困难等观测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总有效率65.3%,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对患者六分钟行走距离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呼吸症状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总分部分、活动能力方面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治疗能够改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呼吸困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运动能力。
关键词:揿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肾气虚
本文引用格式:王彧,王晖,庞怡.揿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47-49.
0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病,由于其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只有在稳定期坚持治疗,才能控制疾病进程,减缓肺功能受损,减少重复住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COPD稳定期管理的西药干预措施需长期、大剂量用药,毒副作用不可避免,对于提高整体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效果不理想[2]。揿针具有简便、无痛、有效等特点,更易被患者接受,且临床疗效显著[3]。本研究采用揿针联合西医常规治疗COPD患者,观察其对临床症状、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呼吸困难程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本院中医科门诊中缓解期期COPD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100例患者中,治疗组2例患者失访,对照组1例因急性加重而退出,上述3人记为无效病例,其余97例患者全部完成本次研究,脱落退出率为3%。2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根据气流受限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证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证候属肺肾气虚型[4]。诊断:①喘息、气短、动则加重;②乏力,或自汗,动则加重;③易感冒,恶风;④腰膝酸软;⑤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⑥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溺;⑦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或细弱。具备①②③中的2项,加④⑤⑥⑦中的2项。
1.3西医诊断、分期及分级标准。所有病例的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的诊断、分期及分级标准: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即明确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除外其他疾病后可确诊为慢阻肺。分级诊断标准见表2。
所有对象均为缓解期,即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
1.4纳入标准。①经专科医生确诊,符合西医诊断、分期诊断、中医症候诊断并接受规范化药物治疗的患者为纳入患者;②年龄40-75岁。
1.5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分期诊断、中医症候诊断标准者;②检查证实由结核、真菌、肿瘤、刺激性气体过敏等因素所致的慢性咳嗽;③可造成气喘或呼吸困难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治疗部位皮肤溃疡或疮疡患者;⑥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⑦并发严重心功能不全者;⑧含有影响疗效观察因素者;⑨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6剔除标准。①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观察疗程,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②严重不良反应(纳入不良反应统计)、并发症及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者。
1.7治疗方法
1.7.1对照组:沙美特罗丙酸替卡松(舒利迭),每次1吸,每日2次;沙丁胺醇(万托林),每次2吸,必要时吸入。
1.7.2治疗组:在西医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揿针治疗。选穴方案:肺腧、肾腧、气海、关元、定喘、膻中、足三里。频次:每周2次,每次留针2天。
1.7.3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随访3个月。
1.8观察指标
1.8.1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积分:总积分为喘息、咳嗽、咯痰、哮鸣、气短5个临床症状单项积分之和。单项积分为上述5个症状单项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所载“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分级量化表”而成,根据COPD的主要症状:喘息、咳嗽、咯痰、哮鸣、气短,采用(-)记0分、轻(+)记1分、中(++)记2分、重(+++)记3分,统计各症状记分及总分,见表3。
1.8.2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采用尼莫地平法,以治疗前后的总积分差与治疗前的总积分相比的比值评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临床控制: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都有所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8.3运动能力:六分钟行走距离(根据2002年美国胸科学会(ATS)6MWT应用指南进行[5])
1.8.4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呼吸系统疾病专用的生存治疗调查表—圣乔治呼吸系统问卷调查(SGRQ)[6]。
1.8.5呼吸困难评估:采用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问卷)[7],见表4。
1.9统计学分析。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与数据管理,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①对计量资料首先行正态性分析,凡符合正态分布的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以中位值及四分位间距表示,用Wilcoxon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检验[7]。②检验标准采用95%可信区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为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临床总体疗效比较。经过治疗,两组在临床总体疗效方面经Mann-WhitneyU检验,Z=-4.171,P<0.001,两组总的疗效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总的疗效比对照组好。见表5。
2.2两组治疗前后六分钟行走距离比较。经过治疗,治疗组和治疗组组内比较,六分钟行走距离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组内比较t=-12.354,P<0.001;对照组组内比较t=-5.5574,P<0.001),表明治疗后运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其中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55.88 m,对照组增加33.95 m。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六分钟行走距离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t=-5.246,P<0.001),可认为在改善运动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6。
2.3两组治疗前后SGRQ评分比较。经过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和总分部分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经t检验,呼吸症状部分:治疗组t=17.615,P<0.001,对照组t=9.482,P<0.001;活动受限部分:治疗组t=14.857,P<0.001,对照组t=11.117,P<0.001;疾病影响部分:治疗组t=16.970,P<0.001,对照组t=10.799,P<0.001;总分部分:治疗组t=4.666,P<0.001,对照组t=5.471,P<0.001),表明治疗后SGRQ评分有显著改善。其中治疗组呼吸症状评分降低14.93,活动受限降低13.05,疾病影响降低13.91,总分降低12.72;对照组呼吸症状降低10.24,活动受限降低9.05,疾病影响降低10.90,总分降低8.69。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呼吸症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经t检验,t=3.071,P<0.001),可认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活动受限、总分部分有统计学差异(经t检验,活动受限部分t=3.221,P=0.002;疾病影响部分t=1.609,P=0.111;总分部分t=3.061,P=0.003)可认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7。
2.4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困难评分(mMRC)比较。经过治疗,治疗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Z=-5.083,P<0.001),治疗后mMRC评分显著降低;对照组组内比较,呼吸困难评分(mMRC)有统计学意义(Z=-2.467,P<0.05),治疗后mMRC有所降低。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呼吸困难评分(MMRC)有统计学差异(Z=-2.180,P<0.05),可认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8、9、10。
2.5不良反应检测。治疗全程中,患者无不良反应出现。
3讨论
COPD发病与吸烟、空气污染、遗传等密切相关,病理机制与肺部感染、气道黏液过度分泌、氧化/抗氧化失衡、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细胞调亡/组织重构等有关[8]。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生存能力受到影响,即使稳定期患者不适感也突出,主要表现为患者呼吸道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指标异常,导致患者自身生存能力下降。
揿针疗法古已有之,《素问·离合真邪论》有“静以久留”的刺法,揿针是久留针的一种发展。针埋入皮下后可产生持久而稳定的刺激,激发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激发人体正气,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9]。特别是对COPD这类慢性疾病,在不影响患者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持续的刺激治疗,相对于传统针灸固定模式,有明显的优势[10]。
COPD多属于中医学的“咳嗽”、“喘病”、“肺胀”等范畴[11],稳定期COPD患者由于咳喘日久,肺气耗伤,肺虚可累及脾肾。若肾不纳气则气喘、咳嗽加重,呼多吸少,气不得续。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揿针刺激相关穴位,激发脏腑经气,调整脏腑功能,起到补肺益肾的功效,从而实现揿针治疗COPD缓解期的作用。
COPD治疗目的已从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延伸至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12],对COPD的评价,除肺功能外,应包括多个方面[13]。此次研究采用症状积分评价临床症状,6分钟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14],SGRQ问卷评价生活质量,mMRC问卷评价呼吸困难程度,可以在肺功能检测不便的情况下,监测患者疾病状况和治疗结果。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期间,在症状、运动能能力、生活质量、呼吸困难程度上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揿针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较好地缓解患者持续呼吸道症状,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乔翠霞,李素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1):1618-1621.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3]陈丽.揿针联合坐式呼吸操提高COPD患者的肺功能的应用效果[J].智慧健康,2018,4(22):84-85.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5-58.
[5]中华中医药学会.肺胀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9(12):112-113.
[6]李静芬,田景炜,陈瑞,等.圣乔治呼吸问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36:7091-7094.
[7]JONES P W,HARDING G,BERRY P,et al.Development and first validation of the COPD Assessment Test[J].Eur Respir J,2009,34(3):648-654.
[8]钟南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国[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5):321-322.
[9]闻慧.揿针疗法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药,2014,35(22):34-35.
[10]陈丽.揿针联合坐式呼吸操提高COPD患者的肺功能的应用效果[J].智慧健康,2018,4(22):84-85.
[11]李建生,李素云,余学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J].中医杂志,2012,53(01):80-84.
[12]李玉清,杨艳敏.中医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治疗的分析[J].中医学报,2014,29(8):1228-1230.
[13]古利明,李安稳,何荣华,等.SGRQ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的临床价值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8,7(2):12-14.
[14]武伟华,陈冉,孟玲,等.6分钟步行试验、BMI及MMRC对评价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意义[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34(10):740-7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