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推拿结合拔罐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50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8 09:21: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推拿结合拔罐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临床病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推拿结合拔罐疗法50例,(对照组)口服乳康片结合拔罐疗法50例。治疗组每次操作30分钟,于月经后第6-8天、13-15天、22-27天各治疗3次,9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乳康片结合拔罐疗法1周1次,20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4%,有效率为96%;对照组愈显率为32%,有效率为90%。结论推拿结合拔罐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能明显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研究;推拿;乳腺增生;中医外治

本文引用格式:张玲玲,贾梦云,林文伟,等.推拿结合拔罐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50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156-157.

0引言

乳腺增生症(Hyperplastic disease of breast,HDB)是妇女常见的乳房疾病,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病变,表现为单侧和/或两侧乳房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推之可动的肿块为特征,常伴有乳房胀痛或触痛,同月经周期、情绪密切相关,经前疼痛加重,月经结束后减轻或消失。

本病发病率较高,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提示约有70%-80%的女性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1],并发现激素的敏感性增高以及周期性的激素分泌失调是本病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治愈,且复发率较高。近年来,临床上也较多采用中医推拿、针刺、拔罐、中药内服等方法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究推拿结合拔罐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治疗的乳腺增生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课题100例临床观察病例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及病房,按先后就诊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2组,推拿结合拔罐疗法(治疗组)50例,口服乳康片结合拔罐疗法(对照组)50例。治疗组年龄(34.64±5.63),病程(36.48±37.12)个月;对照组,年龄(35.32±6.23)岁,病程(43.16)±41.24)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的《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

(1)乳房疼痛:多为双侧性,也可为单侧,疼痛性质为隐痛、触痛或胀痛、窜痛,或刺痛、烧灼痛,月经前或情绪波动时可加重,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2)乳房肿块:多为双侧或为单侧,肿块形态不规则(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为片状、盘状、颗粒状、条索状等),质地软韧或韧硬,边界不清,有压痛,与皮肤无粘连。(3)辅助检查:①乳腺超声检查可见乳腺内腺体组织回声紊乱或回声增强、欠均匀,可见不规则回声减暗区;②乳房钼靶摄片可见乳腺呈较均匀密度增高阴影,可在一个或多个象限出现;③病理学检查可见乳腺导管、腺泡不同程度增多、扩张,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以上1、2项必备,并符合3项中任意一项者即可诊断。

\

 
1.3中医辩证分型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的《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肝郁气滞型标准。主证:(1)乳房胀痛、窜痛;(2)乳房疼痛和(或)肿块与月经、情绪变化相关;(3)烦躁易怒;(4)两胁胀满。兼次证:(1)肿块呈单一片状,质软,触痛明显;(2)青年女性;(3)月经失调或痛经;(4)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以上具3项主证或3项主证+2项兼次证即可诊断。

1.4纳入标准

符合下列全部要求者,方可纳入本研究:(1)确诊为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患者;(2)20-50岁之间的非绝经期女性;(3)能按计划坚持足疗程治疗并配合本课题研究者。

1.5排除标准

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能纳入本试验研究:(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者。(2)正在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指标观测者。(3)年龄低于20岁或高于50岁者。(4)合并乳房良性、恶性肿瘤及其他乳房疾病患者。(5)妊娠及哺乳期患者,合并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传染性皮肤病及精神病患者。(6)对照组药物过敏者。(7)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推拿为主配合拔罐(刺络拔罐疗法)。

治疗原则:舒经通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化瘀止痛。取穴:阿是穴、膻中、乳根、期门、屋翳、膺窗、库房、天宗、肝俞、脾俞、胃俞、风池、肩井、合谷、太冲等。手法:一指禅推、揉法、拿法、推法、按法、点法、弹拨法、擦法等。

操作步骤:(1)患者俯卧位。按揉法、滚法施于背部,直推内外侧膀胱经,往返操作3-5遍。(2)分推双侧肩背部,松解斜方肌、大小圆肌等肌群,顺肌纤维走向由内向外逐渐移动,弹拨肩背部,压痛点重点操作,操作3-5遍,以患者感觉疼痛减轻为宜。(3)按揉法、弹拨法施于肩井、天宗、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穴,每穴半分钟,以酸胀为度。(4)按揉法作用于风府、双风池穴,沿风池穴向下到大椎两侧,往返操作5-8遍;拿揉风池、肩井穴,每穴半分钟。(5)患者取仰卧位,患者上肢外展,滚法、按揉法施于上肢内外侧,拿捏胸壁外缘胸大肌肌腹,向外提拿,宜先轻柔,以患者感觉酸胀微痛为度,往返操作5-7遍,胸大肌及附近肌肉紧张、疼痛明显者,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6)充分暴露乳腺,医者用双手粘取少量按摩油或BB油,双手虎口张开从两边胸部的外侧往乳房中央推揉。触摸到疼痛或非痛性结节,进行手法推揉,约3-5分钟。(7)揉摩乳房,以乳头为中心,由外向内,点揉气户、库房、屋翳、膺窗、膻中、乳旁等穴,每穴3~5遍。(8)医师一指禅推法作用于中脘、天枢、大横穴,每穴1-2分钟;震颤法施于神阙穴,捏拿大横穴。(9)点揉合谷、内关、太冲、足三里,每穴1分钟,重拍法施于足三里1-2分钟。(10)患者俯卧位,肩背部、膀胱经两侧拔火罐,一般留罐5-8分钟。在天宗穴或其附近找出1个或多个痛性结节或条索,先拔罐1分钟后取罐,予以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注射针头(9号)散刺局部,针刺深浅根据穴位皮下组织的厚薄,选用直刺、斜刺手法进针,深度0.3-0.5cm以刺破表皮,迅速在刺血处拔罐,每穴/处出血2-5mL为度,起罐后用消毒棉签清洁干净(如治疗后期,患者天宗穴位处或附近无明显结节及痛点,可改为常规拔罐)。

以上治疗每次约30分钟,于月经后第6-8天、13-15天、22-27天各治疗3次,9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期间避免过度疲劳、精神刺激,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2对照组

乳康片(每片0.35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03227),一次2-3片,一日3次,饭后服用,拔罐疗法一周1次,2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期间避免过度疲劳、精神刺激,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3疗效分析

3.1观察指标及方法


通过乳腺B超观察治疗前后的肿块大小、范围及硬度(触诊),对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情绪变化、月经异常及两胁胀满)评分。于首次治疗前、结束后各检测、评价一次;观察记录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

3.2疗效评价标准

3.2.1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疗效评价参考标准。

(1)疼痛分级与评分

1级:有触压痛,无自发痛-6分;2级:自发性持续性疼痛,以月经前为主-12分;3级:自发性持续性疼痛,但尚未影响生活-18分;4级:自发性持续性疼痛,触衣即痛,可放射至腋下联及肩背部,己经影响到生活-24分。

(2)肿块分级与评分

1级:治疗后肿块消失-0分;2级:质软如正常腺体-3分;3级:质韧如鼻尖-6分;4级:质硬如额-9分。

(3)肿块范围

1级:治疗后乳腺内肿块可以基本消失(注,该项治疗前无)-0分;2级:乳腺肿块的分布范围仅仅局限于1个乳房象限-3分;3级:乳腺肿块的分布范围可扩到2个乳房象限-6分;4级:乳腺肿块的分布范围己延展达到3个乳房象限-9分;5级:乳腺肿块的分布范围多达整个乳房象限-12分。

(4)肿块大小即最大肿块的直径分级与评分

1级:治疗后乳腺肿块可以逐渐消失(注:该项治疗前无)一0分;2级:乳腺肿块最大直径蕊2cm—3分;3级:乳腺肿块最大直径2.1 cm至5cm一6分;4级:乳腺肿块最大直径≧5 cm一9分。

情绪变化1级:无-0分;2级:改善(该项治疗前无)-1分;3级:有-2分。胸肋、胀满或胀痛1级:无-0分;2级:改善(该项治疗前无)-1分;3级:有-2分。

(5)月经量色异常及痛经

1级:无-0分;2级:改善(该项治疗前无)-1分;2级:有-2分。

3.2.2疗效判定标准

(1)计算治疗前后总积分对比为改善率


改善率=(治疗前的总积分-治疗后的总积分)/治疗前的总积分*100%

(2)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改善率大于或等于90%;显效:改善率≧70%,<90%;有效:改善率≧30%,<70%;无效:改善率<30%。

3.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及率表示;检验水平,a=0.05,以P<0.05为差异以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3.4.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3.4.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积分比较

治疗组的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与体征总积分比较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4.3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服药后无过敏、症状加重及身体不适等不良反应出现。

4讨论

本病属祖国医学之“乳癖”范畴,主要病因有肝郁、脾虚、冲任失调等。《高氏疡科心得集》:“肝气有所停,胃见木之郁,唯恐来克,伏而不扬,气不敢舒,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2],阐明了本病发生的重要病因病机是情志内伤、肝郁气滞,肝气郁久化热,灼津成痰,气滞痰凝,血瘀互凝,渐成结块,故见乳房肿块。

《内经》“夫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脏,是人之受天外客邪。……此皆六淫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在背之腑。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只治在背腑”,确定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疗原则,胸为阴,背为阳,阴阳互根互用,故取穴与乳房相对应的背部经学天宗以治疗乳房疾病,平衡脏腑阴阳。天宗,小肠经穴,《会元针灸学》提到“:天宗者,天是上部肩盘骨之边际;宗者,根宗于天部,合覆宗气,故名天宗”。期门,足厥阴肝经募穴;为肝经之气集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伤寒杂病论》提到此穴是疏肝泄胆的首选之穴,其靠近乳房,常用于治疗乳房、胸胁疾患,治疗范围广泛,含太阳少阳并病、阳明病热入血室、肝气横逆、妇人病热入血室等证。此外,治疗乳腺增生的主要穴位为天宗、膻中、乳根、期门、库房、屋翳、膺窗等。

本疗法采用推拿结合刺络拔罐疗法,推拿部位为病变局部及背部。治疗时通过拿、捏、揉、点、按、推等手法,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行血活血、祛瘀散结、健脾疏肝、调和阴阳等作用。拔罐疗法具有通经络、祛外邪、行气血、化瘀阻的作用,而刺络拔罐疗法更具有散瘀、消肿、泻热、通络、止痛的功效,亦常用于治疗痛症、静脉曲张等疾病。本病的中医治疗以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调理冲任、化痰散结为原则,本疗法治疗时患者身体前后操作,局部与整体,内病外治,予通经络、行气血,调脏腑、平阴阳,实现了和气血、化瘀结的预期效果,故可在短时间内即可消除乳房的胀满疼痛感觉,改善全身症状。推拿手法治疗本病操作简单,疗程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清姬.针灸推拿手法治疗乳腺增生5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5(6):70.
[2]马培之.马培之外科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33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